一棵紫苏三种药
时间:2022-08-1113766

紫苏是一种具有特异芳香味的草本植物,也是一种中草药。在东南沿海一带作为产业栽培,并出口国外。嫩茎叶可生食、凉拌、做汤、熬粥或腌渍等。常常用作鱼蟹、肉类等菜肴的烹制配料,用以除去腥膻及提升菜肴香味。紫色的味最浓。正反面都是绿色的味最淡,韩式烧烤中可以用来包裹烤肉。

第一种中药:紫苏叶


【来源】

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

【产地】

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夏、秋季采收。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应用】

1.风寒感冒,感冒轻症,可以单用。治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院满闷、恶心呕逆,常配香附、陈皮等,如香苏散:如兼咳喘痰多者,每与杏仁、桔梗等同用,如杏苏散。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治中焦气机郁滞之胸腕胀满,恶心呕吐,偏寒者,常与砂仁、丁香等同用;偏热者,常与黄连、芦根等同用;治胎气上逆,胸闷呕叶,胎动不安者,常与砂仁、陈皮等配伍。

此外,紫苏能解鱼蟹毒,单用煎汤服,或配伍生姜、陈皮、广霍香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

【按语】紫苏叶辛散性温,发汗解表散寒之力较为缓和,《本草逢原》谓“气味皆薄,无过汗伤中之惠”,且行气宽中,略兼化痰正咳之功,故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或内有气滞之证。能调畅气机而女胎,妊娠气滞诸症亦常选用。


第二种药:紫苏梗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

【产地】

我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湖北、湖南、浙江、山东、四川、重庆等地。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

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隔瘩闷,胃院疼痛,暖气呕吐,胎动不安。煎服,5~10克,不宜久煎

紫苏梗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与紫苏叶类似,但作用偏于理气止痛,多用于治疗气滞证,因其主入脾经,故善治脾胃气滞,腕腹痣闷或疼痛,暖气呕吐,常与陈皮等理气药同用。


第三种药:紫苏子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肺、大肠经。

【功效与主治】

具有止咳平喘,利膈宽肠,解鱼蟹毒的作用,为下气消痰之要药。常用于治疗咳嗽,喘证:也可用于痰阻气滞之胁痛,肠燥气之便秘及食蟹中毒等。

【性状】

呈类卵圆形,背面圆,腹面中央略隆起,直径1~2.5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在放大镜下观察具微隆起的暗褐色网脉状纹理,网间灰棕色或淡棕色,其上有多数棕色点,偶有油腺或白色晶状物

【炮制应用】

生品擅于祛痰降气、润肠通便,多用于治疗痰多咳嗽、肠燥便秘。

炒用因其下气较速,炒用则性缓和,故常炒用,多用于治疗痰浊盛之咳嗽气喘、上盛下虚之喘咳,风寒喘咳。

蜜灸后可加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多用于肺虚咳喘。

苏子霜目的为减轻润肠通便作用,多用于嘴咳而脾虚大便不实者。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