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即将来临,“炙烤”模式也将正式开启,如何防治中暑又成为群众们十分关心的话题。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发生的急性病变。
(1)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肢倦,胸闷恶心,口渴多汗等症。如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为先兆中暑。
(2)面色潮红,胸闷烦躁,皮肤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为轻度中暑。
(3)上述症状持续不解,继现汗闭高热,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或肢体痉挛抽搐等症,为重症中暑。
防患未然,有备无暑
在生活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预防中暑:
1.减少外出 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病的人,在高温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尽量选择清晨和傍晚。
2.遮阳避暑 戴遮阳伞、遮阳帽,涂抹防晒霜等。
3.及时补水 外出时随身携带饮品,及时补充。
4.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有慢性病或重病恢复期者,要增强防护意识,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中暑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发现身边人有中暑表现时,应尽快撤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处饮水休息,若症状不能缓解应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治疗。
中医药如何防治中暑?
中暑在中医属于“暑证”的范畴,又称为“中暍”“中热”“阳暑”等,早在《素问·刺志论》就有关于“伤暑”的论述,其防治经验已传承千年之久。福建省人民医院中医药专家根据中暑证候特点结合地域特点,以清热、祛湿、生津等药物加减配方,确定了2024年的中暑防治方案。
1.预防处方
适合人群:烈日下或高温中长时间劳作的人。
内服方:由太子参、竹叶、荷叶等组成,水煎煮服用。
外治方:(1)针刺治疗:以手太阴肺经为主,针刺尺泽、鱼际、外关等穴;(2)刮痧治疗:在脊柱两侧,用刮痧板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2.治疗处方
(1)气分暑热
症状:发热,汗出,口渴,喜饮,面赤,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生津。
内服方:由生石膏、知母等组成,气虚者可加西洋参或太子参,夹湿者可加苍术、薏苡仁等,水煎煮服用。
外治方:以督脉、手阳明经穴为主,针刺大椎、曲池等穴。
(2)暑热动风
症状:高热,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手足抽搐,舌绛,少苔或苔燥,脉弦数。
治法:凉肝熄风、清热止痉。
内服方:由羚角粉、钩藤、桑叶、菊花等组成,水煎煮服用。
外治方:以督脉、井穴为主,针刺大椎、十二井、太冲、内关等。
中药预防方、治疗方均需辨证使用,建议到医院传统内科、针灸科等专科经中医师辨证后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