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价值取决于其药用价值、功效、有效成分含量、成药所需时间、以及生长条件、产量、采收成本、运输成本、以及运用广泛程度。价值决定价格,由于药材价格不一,导致有部分商家铤而走险,以次充好、以伪当真。
就拿我们常用的黄芪来说说,黄芪是我们很常用的补气药,由于应用广泛,种植和采摘较困难,所以黄芪价格也相对较高。由于价格上来了,那必然会出现其伪品。
下面我们来讲讲黄芪与它的伪品们,现如今市场上黄芪的主要伪品来源为甘草和苦参。
原药材未切制的黄芪、苦参、甘草还是很好认的,黄芪斜切片也还是可以认出的,如下图。
那,如果切成下面的样子呢?
medicine
△黄芪
△甘草
△苦参
苦参横切片粗看也和黄芪差不多,外观比甘草更像,因为苦参的外表皮与黄芪更相似。那如果去掉甘草红棕色或灰褐色的外表皮,或把苦参去苦味微微加点糖,烘干后再混在一起呢?你还能认出来吗?恐怕在不借助仪器,单从肉眼观察的情况下连专业人士都难以辨别吧。
所以,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这几个药的鉴别要点吧:
黄芪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其性状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苦参
本图片来源于: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6.5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具异型维管束呈同心性环列或不规则散在。气微,味极苦。
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效。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甘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甘草 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光果甘草 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因此,大家在购买药材时应认真辨别,并在正规渠道购买。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