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黄金季即将开启!超实用的三伏灸养生攻略请收好!后附省人民医院三伏灸治疗日历
时间:2025-07-0441

什么是三伏灸?


       三伏灸源于秦汉,盛于明清,三伏灸是中医“天人相应”智慧的结晶。早在《黄帝内经》便提出“春夏养阳”的理念,而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中首创白芥子贴敷法,奠定了现代三伏灸的基础。古人发现,三伏天阳气鼎盛,人体毛孔舒张,此时以辛温药物贴敷穴位,可驱散体内积寒,预防冬季哮喘、关节痛等顽疾,形成“冬病夏治”的独特疗法。


三伏灸适合哪些病症?


主要有以下病症:


呼吸系统: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


骨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腿痛。


妇科/儿科:痛经、宫寒、小儿遗尿、厌食。


亚健康调理:免疫力低下、畏寒怕冷、疲劳综合征。  


三伏贴、传统隔姜灸、改良复合灸

的区别?


(1)三伏贴


       是以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药物渗透和经络传导,达到温阳散寒、调节免疫的效果,安全性高,皮肤刺激较小,适合儿童和老年人。我院采用的三伏贴散,是在总结国家、省级名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已在临床应用40余年,具有扶正祛邪、调节免疫等功效,受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


       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关节病、亚健康调理。


(2)传统三伏灸(隔姜灸)


       传统三伏灸(隔姜灸),是将生姜切片或捣泥铺于穴位,上置艾绒施灸,结合生姜的辛温散寒与艾灸的温通作用,进一步提高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但也可能会引起皮肤发红、水泡。传统三伏灸(隔姜灸)于三伏贴发展改良而来。


       适用于重度寒证、妇科疾病、脾胃虚寒人群。


(3)改良复合灸(火龙灸等)


       改良复合灸,是采用火龙灸、灸床、艾箱灸等方式,进行个性化治疗(一人一策)的新型三伏灸治疗方法。我院传统特色诊疗中心采用多种名医验方,结合温通灸法,促进药物在穴位吸收,达到治疗不同疾病的效果。本法具有多效叠加、定制化强、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适用于复杂慢性病,如寒热夹杂型胃肠疾病、顽固性疼痛等;综合调理需求如亚健康伴多系统症状、失眠以及关节痛等;特殊人群需强化疗效者,如多年冬病夏治未愈者。复合灸在疗效深度、适应症广度及舒适性上显著优于传统三伏贴和隔姜灸,尤其适合需长期调理的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


火龙灸


艾灸床


隔药灸


       为减轻烟雾引起不适感,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我院各艾灸治疗室专门配置排烟系统。此外,我院中医专家团队特别拟定健脾、化湿、扶阳等功效的中药配方,配合艾灸、贴敷等特色技术,促进三伏灸(贴)治疗效果最大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灸禁忌人群


1.急性咳嗽、急性腹泻或急性发热患者;


2.局部皮肤破溃者、对敷贴药物或艾条过于敏感、接触性皮炎的患者;


3.女性月经期间、孕妇;


4.2岁以下儿童;


5.有严重的心肺功能疾病的患者。


2025年三伏灸最佳时间


       三伏天的历史可溯至春秋时期秦国,三伏天的具体划分(初伏、中伏、末伏)在唐代《初学记》引《阴阳书》中系统化,采用“夏至三庚数头伏”的干支纪日法推算。



三伏灸要做多少次?有何区别?


基础3次: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激发阳气,初步调理,适合日常保健。


加强5次:增加伏前和加强伏各1次,深度驱寒,增强免疫,尤其是寒湿病症,适合慢性病或体质虚寒者。


长期治疗:连续3年坚持,巩固疗效,减少冬季疾病发作,实现“冬病夏治”长远目标!


艾灸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1、灸疗贴敷前:请清洁皮肤,穿着宽松透气衣服,最好穿深色衣服,以免药膏染脏衣物。


2、灸疗贴敷时间:建议大人4~6小时,儿童0.5~2小时,第一次敷贴时间不宜过长。


3、灸疗贴敷反应:贴敷后出现皮肤发红属正常现象。若出现刺痒、灼热、疼痛,应立即把药取下,切勿用手抓挠;出现小水泡,不要用手抓,小水泡可以自己吸收;出现较大水泡,疼痛剧烈,请及时与治疗医生联系。


4、运动与洗漱:贴药后减少活动,避免出汗过多,贴敷药物取下后当天洗澡不要搓背,可用毛巾轻轻擦拭。


5、饮食:治疗当日适当增加饮水。治疗期间忌烟酒,避免辛辣、海鲜、牛羊肉、鱼、冷饮及其他刺激性发物。


6、疗程:一般3~5年,疗程越长,效果越好,久病患者可以适当延长疗程。


       抓住三伏黄金期,为健康“灸”备能量!


       地址:福建省人民医院1号楼1层传统特色诊疗中心107诊室  


       联系人:陈医生13645021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