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视频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口述70年

【口述七十年】张敏建:艰难跋涉,开创中医男科,弘扬中西医结合之道
时间:2024-12-05 阅读:669 次


张敏建



我国中医男科、中西医结合男科重要创始人之一,福建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我国现代男科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起步较晚,真正将男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是近40多年来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我是同辈中医大夫里比较早选定专科的,很早就认定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两条腿一起走,发展中医男科特色专科、解决患者的病痛,我也在中医的世界里体会到了快乐。


创建学科,

福建中医男科从无到有


20世纪70年代,我国面临中医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1978年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在龙岩地区综合食品厂干了3年多的工人后以数、理、化三门平均92分的高考成绩被福建中医学院优先录取。我满怀豪情,来到福建中医学院,开启中医路。


大学第一年,读中医读得非常累。一个理科逻辑思维的脑袋很难理解蕴含很深的文学和哲学的中医药理论知识。比如中医讲人的身上有“风”,有“火”,我不明白,老师讲中医阴阳消长规律的理论,我觉得比较深奥,老师上完课,我就到他家去,探讨为什么不能用“能量转换”来解释?其实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老师思考后对我说“这个思路希望你们年轻人去完成吧”,我一直记住老师的这句话。


初学中医,我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的学习很吃力,大学第一年常常夜不能寐,甚至出现退学的念头,父亲从老家来到学校给予我安慰和鼓励,后来,慢慢地在临床实践中理解中医。


实习期间,在漳州中医院,我见到一个农村中年女性,患的是奔豚气。她说,每次发病都有一股气会在身体内走一圈,从手内侧到手外侧到头到脚到小腹,最后才发作。我发现这和十二经脉的走向一样,我与一同实习的同学深感震惊。


原先,我从中医经典上获取的是理论知识,而当活生生的病人在眼前时,我亲眼见证了几千年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实习期间,也亲身体验到了中医药在临床上切实有效。有一个工伤导致性功能障碍的病人,我选关元穴针灸疗法,针一扎进去,他就在我眼前勃起了。


这些让我很早就在想,我学了五年中医,怎么在中医行业做点事,怎么为病人服务?


我发现,男科病人在看一些隐私疾病的时候,总是闪烁其词,言不由衷。而且医院有妇科、儿科,却没有男科。我就开始注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文献,有意识地积累,慢慢地试着在临床中运用。


1983年,我毕业分配在闽西山区的龙岩地区第二医院,虽然各方面条件不及大城市,但这没有影响我的中医探索之路。当时在全国层面都无处借鉴的情况下,经过四年的筹备,我开设了福建省首家中医男科门诊和病房,与全国中西医同道同步在我国男科学萌芽时期创建男科临床学科,创造性地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男科的临床工作。由于工作成绩较好,我于1992年被全省首批破格超前晋升为男科副主任医师,1997年晋升为男科主任医师。获福建省卫生厅授予福建省优秀中医专科医师、福建省优秀中医药师、福建优秀青年中医科技工作者等荣誉,被评为龙岩地区拔尖人才。



1988年,福建省卫生厅选派我作为福建省唯一的代表,参加我国第一部权威性中医男科著作《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1991-1992年出版)的编写,该书奠定了我国中医男科的基础,为男科临床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时参与著作编写的作者是来自全国各省市卫生厅推荐的中医男科主要学术骨干、资深教授和老专家,给了我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我与国内的同行做了充分交流,积累了一些社会基础,很多国内同行开始知道福建有男科,福建男科有个张敏建。


1990年,我总结了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并出版了福建省第一本中医男科专著《中医男科辑要》,标志着我省中医男科与当时全国极少数开展男科的省市同步发展。这本处女作得到了我的恩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福建中医学院原院长俞长荣教授的指点和好评,老师为本书作序是对我极大的鼓励,序言最后一段话其实是要求我今后应该继续努力:“……作者张敏建系我院校友,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多年,致力于男科研究,颇有心得。今年年初,他把书稿寄给我,要我提提意见。我读后,感到作者思维敏捷,中医很有根底,选取题材新颖,深庆杏苑又发新枝。值兹提倡振兴中医之际,应让有才华的青年一代破土而出,故积极推荐其付梓出版,并乐为之序”。每次与恩师在一起,他总是教导我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尊重同行,要关爱病人。


1998年,我作为人才引进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开创男科。医院所在的城市是省会城市,医院又是我大学母校的附属医院,我在临床、教学、科研各方面大开眼界,由于全身心投入工作,我在男科各方面工作取得成效,第二年被评为四位全院优秀医生之一。2000年我与全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男科专家共同筹备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筹备委员会,并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1年,我牵头成立了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分会,并担任首届和第二届主任委员。这是福建省男科的开创性工作。


200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武夷山市召开。大会由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承办,我主持了大会,并当选为首届专委会的副主任委员。本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发展进入新的里程碑。


而全国同行也一改之前的“瞧不上”,评价说:“福建男科站起来了。”


开辟治疗新思路,

现代专科与中医经典相结合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我从很难入门到迈入中医的大门,中医男科专科从无到有,再到有一定的积累、一定的平台,在临床上给病人带来很多解决办法。有些解决办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一些突破、跨越。


比如,治疗不育症,中医有优势。中医讲辨证论治,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没有什么症状,但就是生不了孩子。我们可以试着辨体质(辨病),再辨证,也就是“辨病下的辨证”。用中医的视角观察精液化验报告,这是微观的问题。通过显微镜看细胞的状态,这是中医“望诊”的范畴,目的是广泛搜集有关联的中医症候。


再比如,无精子症,古代医生认为要补肾。我从现代解剖结构来说,生精小管里精子出现后要通过管道输送出去。中医认为,脏是藏的,腑是泻的。而无精子症既有脏的功能问题,也有腑的功能问题,以前多用补的办法,而我用“通”的办法,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开辟了临床上治疗的新思路。


我在写《中医男科辑要》时,就提出中医的微观辨证。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我带研究生做开题报告,也是这个思路——如何在中医证候规律上去研究中医疗效的机制。我们有这样的思路,但是很难。因为中医的辨证方法太多,一个中医大夫是从经方的思路入手,还是从脏腑辨证入手?不同的切入点,会出现不同的治疗决策,但都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能用现代的思维去思考中医问题,或者换句话说,会从现代生活规律来观察、评价是不是符合现代中医证候的表现,这一定是有进步的。比如,大学某教材里把阳痿、早泄归为肾阳虚证。我则认为这是古人的认知,应该要把肾阳虚证中“阳痿、早泄”删掉,现在的阳痿、早泄大多数与肾阳虚没有关系,而往往与压力、紧张、烦躁、饮食无度、酒肉过度、肥甘厚味等关系密切。如果不重视这些因果关系盲目将出现的“阳痿、早泄”定义为肾阳虚,用壮阳药去温补,往往会出问题。


这些年来,只要想到合理的方法,必定会得来很好的反馈。


我有一个前列腺增生病人,是福州的一个科学家,他用了我的办法的确有效。他原来前列腺增生很严重,由于膀胱残余尿量较大,出现尿失禁的现象,白天在家不能穿裤子,只能穿裙子,总是不自觉地排尿,滴滴答答地漏,这种现象与中医经典中讲的“小便不利、小便自利”比较相符。


张仲景在《伤寒论》谈到:“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虽然没有提到前列腺增生这个疾病,但正好和前列腺增生的两个阶段相符。我用中医经方去治疗,把膀胱排尿功能恢复好,再把排尿排不出去的梗阻症状解决,后来病人一晚上只夜尿两次。


古人的理论很朴素,但是现代人要钻到经典里头,和古代文明对话。我常想医圣为什么写出这个方,然后去找文献去研究。我发现,医圣的方很多根据《汤液经法》。“前人”之前,还有“前人”吗?我再找,原来《汤液经法》又是根据《神农本草经》……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经方是无数次在人的身上运用后的总结,医疗价值弥足珍贵。


中医经典有很多好的办法、很好的思路,用中医思维搞临床是不会错的,是永恒的。而如何根据临床观察,将经典和专科结合起来,需要不断钻研、不断临床实践。


比如,70年代,大家在探讨前列腺炎到底是什么病?有人说是细菌感染。我们也用过抗生素治疗,但是只能短暂缓解症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把这些都抛弃后,根据前列腺炎疼痛症状主要分布在“肝经”这一特征,用中医的办法去解决——辨病是前列腺炎,证候是肝郁气滞,我用了疏肝的办法,基于“四逆散”研制的“艾可合剂”,效果就很好。1998年左右,我到了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后,医院申报院内制剂获批,从那时一直用到现在,与艾可合剂相关的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我认为,中医大夫抓住辨证论治的道理,能够跟现代思维有机碰撞,疗效一定是显著的。


走现代化中医路,凸显中医药特色


目前来说,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男科在全国范围影响力比较大。


临床上,我们善用经方辨证论治男科疑难疾病,尤其在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炎、无精子症不育、血精等难症中疗效独特。


在学科专科发展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男科的规模在目前三甲医院里是比较少的,且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学术影响力上,从2013年起,我担任了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专委会的规模从之前的每次会议200人左右增加到1000人,每次全国学术年会由我策划的名家论坛、吉祥杯抗辨论坛、专题报告等多种创新的学术形式极大提高了学术年会的参与热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出现了质与量的飞跃。此外,这些年来我还担任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男科学》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四五研究生、博士生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研究》主编,由我主持编写了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早泄、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男性不育症和男性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等中国中西医结合男科临床单病种诊疗指南8个,填补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男科临床行业标准的空白。


基于中医临床的传帮带,退休前,无论在临床,还是专委会,我尽可能给年轻医生机会,有可能就鼓励他们。我和学生说,尽管踩在老师的肩膀上往前走。退休了,我从没想过科室后辈会承接不起来,我相信年轻人能撑起新时代。


我的学生程宛钧现在是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分会主任委员,他的工作已得到老中青中西医专家认可。最近两年,他主持福建省两次中西医结合男科年会,每场有两百多人,对于全国那么多省级中西医结合男科会议来说,这样的规模算是大规模了。



现在,福建省中医药人才阶梯很完备,突破点要放在全国范围内弘扬福建省中医药的八闽特色和八闽大地上有特色的老中医经验,这是当务之急。


我年轻时候,受到江西中医学院院长的一篇文章启发很大。面对偏头痛的病人,中医都知道用川芎、白芷,可有些人用后有效、有些人用后无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位中医学家的院长在文中告诉读者,要想显效,这两味药的剂量分别是20克。


我认为,要把这些老中医精华的内容、干货弘扬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够有一波一波的中医专家在全国冒出来,也才能够为下一代、为同行服务。


另外,男科的发展还面临一个窘境,一些综合医院把发展得还不错的中医男科归于中医科,在中医科下挂一个男科门诊,老百姓看病要“拐一个弯”,这种做法,是把有特色的变成没有特色。我期待在综合医院工作的中医大夫能够好好思考,如何把中医药特色科室做得更好,自强而不被同化,不被吞并。


中医药来自临床、来自实践,社会需要,人民需要,能够把病治好就是好的、科学的。不过,我们还要考虑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要走向全世界。


这就需要真正地做好中医药现代理论发展,做好科研课题。


每年都会报不少“国自然”课题,大多数研究的是某个药对某个病的作用机制,解释的是中医药治疗病证的其中某单个原理。但是,我们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去做“国自然”研究,其中有多少课题能按中医学的原理反推回去呢?极少!甚至没有。


中医药要走现代化,要走向全世界,我们应该多想想,能否用现代科学技术去揭示疾病的中医证候变化规律?


这是一条十分艰辛之路,会是反复曲折之路,需要一代一代有志者静下心来,不断努力,不断钻研。

Copyright © 福建省人民医院 官方网站 医院总机:0591-83258135 医院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817中路602号
闽ICP备09043133号   公网安备 35010302000129号  网站建设:一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