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70年
陈长华
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福建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脾胃急症协作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消化分会委员、福建中医药学会内科消化分会委员。
我生于福州,长于福州,大半生行医在福州,亲历了福建中医医疗水平的变化。
过去,穷苦人多,看不起病,除非大病、重病才会送到医院。我小时候,家在农村,家里养猪,一次洪水爆发时,我父亲为了抢救猪,自己掉到了洪水中。下午送进医院,半夜人就没了。那时的诊疗水平很差,医生只讲“中毒”,诊断不了,其实是急腹症。
1961年,政府更重视中医发展。也是在那年,我考入了福建中医学院(现为福建中医药大学),开始接触中医。6年后,我毕业了,开始从事中医内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起初在永泰待了6年,后来在闽侯待了3年。在乡下,一个医生要负责一个公社,我们经常到田边巡诊、半夜爬山出诊。那时候,感冒、腹泻、肝炎、糖尿病……什么病都看。
1979年,我被调到福建中医学院。调任不久,福建省卫生厅要从集体所有制和散在社会的中医药人员中考试选拔出400名中医师,以充实全民所有制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因为我有9年山区行医经历,卫生厅就把我借调到中医处,参与选拔工作。
在下乡选拔、面试中医师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基层中医的基础水平普遍较差。那些中医药从业者基本是跟师学中医,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症治疗的比较多,很少懂得整体观、辨证论治。那一年,我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考核,提高了基层医生的水平,也为全省打下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有个经典理论叫“不通则痛”,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传承、不创新则意味着“不通”,中医药事业自然阻滞不前。作为医生,要临床,也要科研。要不断提高医术,治好病人,把治法经验传承下去,并且不断创新。
创新胃痛治法,主张疏肝理气
1980年,借调结束后,我就确定了以消化病为主要方向。从医五十多年,我曾任福建省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消化科主任等职务。在临床实践中,特别在消化系统方面有点经验,包括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并发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慢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胆囊炎、肝炎等疑难杂症的治疗。
现代人的胃病,多伴有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及压力大,我主张用疏肝理气、解瘀的方法治疗消化病,效果显著。
胃痛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但胃与脾互为表里,与肝的疏泄条达亦有密切关系。胃痛的病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原理确有共同之处。所谓“不通则痛”,病邪阻滞,肝气郁滞,均可使气机不利,气滞而作痛,脾胃虚寒,胃络失于温煦,或胃阴不足,胃络失于濡养,致脉络拘急而作痛。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邪犯胃,可致胃痛。气滞日久,又可导致血瘀,瘀血内结络脉故胃痛。
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将急症胃痛病例按“审征求因、治病求本”的原则辨证施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急症胃痛的辨证主要辨别,是病邪(寒、食滞等)阻滞,还是脏腑功能失调(肝气郁结、脾胃虚寒)所引起;是实证(气滞、火郁、血瘀),还是虚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对胃痛治疗,“理气止痛”为常用方法。证属病邪阻滞者,治当祛其邪;属气滞中阻者,当消导以和中;属脏腑功能失调者,亦当调理之。但气滞日久,胃痛不愈者,往往由于化热、伤阴或血瘀,应当分别应用清热泻火、养阴益胃、活血化瘀等方法。可见胃痛之治法,虽有“通则不痛”之治则,但也决不限于通法。
我有一个病人,是老年人,性情急躁,一生气就胃痛,吃了很多药都没效果。胃镜病理检查诊断有重度慢性萎缩、中度肠化,伴低级别内瘤变。我通过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等方法为他治疗了半年,加减用药,再次胃镜检查时,萎缩从重度变成轻度,肠化、瘤变都没有了。
此外,我还用疏肝法治疗胸痛、肋痛、腹痛、痛经、疝痛等痛症,在临床上均取得明显疗效。
多年来,我不断在临床上积累经验,创新治疗方法,运用四逆散加减、心胃丹胶囊、胃痛合剂、三越六味木香胶囊、四磨汤加减等经验方治疗胃病,疗效颇佳,不仅止痛效果明显,胃痛缓解后也较少复发。
研制良药,用之于民
五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中医“脾胃肠肝胆”的临床研究,在国家级、省级杂志报刊上发表了40多篇研究论文,参与编写了2部专著。
在研究成果方面,自拟基本方剂研制成的“胃痛合剂”在临床中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好评,同时赢得行业认可,获中国中医科学院金杯奖。
这项研究起于1995年,我们希望针对胃痛症状复杂、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寻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1995年,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胃痛病人300例,其中200例为自拟中药胃痛合剂治疗组(下称治疗组),100例为西药治疗组(下称对照组)。
治疗组,我们予以内服胃痛合剂,每次30ml,每日3次,2周为1疗程。对照组,则按常规口服吗丁啉,每次10ml,每日3次,2周为1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92%,其中133例治愈,51例好转,16例未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其中61例治愈,23例好转,16例未愈。治疗组的副作用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无发生肠鸣、腹泻等现象。
1997年,我们又发表了更新的临床观察《胃痛合剂对急症胃痛止痛作用观察》,观察表明,胃痛合剂治疗急症胃痛疗效、止胃痛起效时间等都明显更优。
1999年,我们作了更细分的研究《胃痛合剂治疗胃痛(气滞型)疗效观察》,采用随即方法,将158例实验对象分为三组,分别以食控加服用胃痛合剂(56例)、单独服用胃痛合剂(52例)、服用纯中药制剂三九胃泰(50)进行治疗。通过观察得出,食控加服用胃痛合剂治疗胃痛疗效快,比单纯服用胃痛合剂、三九胃泰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我们认为,胃痛与饮食不节关系密切,经控制饮食后,止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胃痛合剂是我在临床上积累了30多年治胃病经验而研制成的方,由木香、砂仁、白芍、甘草等12味药物组成,在古方平胃散、四逆散、金铃子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诸药配合共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功效,对各种胃炎、溃疡病、胃痉挛等引起的胃痛有显著的止痛效果。
中医药研究要持之以恒地钻研,取之临床,且能用于临床,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传承老中医经验,创立新医药学
无数事例证明,中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学术理论体系。
我认为,今后要如何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我们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这是祖国医药学得以进一步整理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汲取祖国医学的精华,如此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进一步实现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药学。而这也是医务界的重要任务。
西医看危重病很快,但是中医的疗效也不输西医,只要辨证准,很有疗效。我主张,中医也要学西医知识,最好能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一些疾病时,疗效明显优于只用中医或只用西医的办法,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掘、创新提高祖国医学。
与创新发展同等重要的,当务之急是传承老中医经验。
我八十多岁了,眼见着身边的老中医越来越少,身体力行坚持着传承临床经验。
我曾数次在福建省人民医院带教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以及海内外的学生等。2003年,我从福建省人民医院退休,之后被返聘,继续带学生。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陈长华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我当时73岁,仍坚持带学生。
中医的传承主要在临床实践,我习惯一边看病,一边给学生讲解“什么病要怎么辨证,用什么方、药”,对他们写的病历及跟师学习心得体会,逐一批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辨证思路、用药特点、遣方用药的技巧,从而丰富其学识,进而学以致用。
由于在医疗、科研、教学中作出成绩,我连续多年被福建中医药大学及福建省人民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等光荣称号。
我愿意毫无保留地把我的经验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医才畅“通”无阻,才能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