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70年
石荣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七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福建省级高层次人才(C类),国医大师陈民藩教授学术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学科带头人、肛肠科一科主任,国家卫生部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兼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带头人兼项目负责人,福建省中医盆底医学中心执行主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海丝”肛肠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会长,以及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七届名誉主任委员等。
从事肛肠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8年,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4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其中1项实现成果转化。
我是伴随学科成长起来的医生,和其他中医相比,有共同性,也有不同之处。我在30岁时就担任科室的副主任,帮助陈民藩主任主持科室工作,尤其是抓专科建设,很少有医生有这样的机会。可能正因为我是抓重点专科出身的科主任,所以我所想的,不只是临床工作,临床是基础,是基石,更应该抓的是专科的多维全面发展。
从医38年,我始终做的就是这些。临床工作是医生的基本功,对我们这样的专科来说,临床任务是100%要完成的,而我所做的事,它超越了临床工作,要让专科实现多维发展,包括了临床、传承、科研、教学、交流等多方面。38年行医路,借用古代智者的两句话来说:重山不争高,争的是绵延不绝;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初来乍到,共创业
我是福建中医学院80级的学生,第一学期的头几个月就在吉祥山读书,过去都是老校舍。我是医疗系本科生,本来是1985年毕业,但我病休了一年,到1986年毕业,分配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工作,又回到吉祥山,之后的38年一直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着。
1985年年底,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名为附属人民医院。我到医院时,当年读书时刚刚启建的病房楼,刚刚起用,一座9层大楼屹立在吉祥山畔。那个时候,福州各医院基本没有什么高楼,我们有一栋9层的大楼,可以说是非常气派了。这是我那时对医院面貌的感受。
我被分配到痔疮科,科室有十个医生,在那时候不算少了,有国医大师陈民藩教授,有周宝谟主任(已故),等等,当年他们在国内都是非常知名的。回首过去,我们是很强的小肛肠团队。
但是,福建省人民医院那时刚刚从南门兜搬到吉祥山,很多仪器设备都留在那里,很多病人群都留在那里,专科面临重建。那时候,陈民藩主任也有五十岁了,其他老医生也都中年了。急需一批年轻医生加入,来使专科更有活力。正巧,我们一批年轻医生来到,进入科室。那时,五十岁上下的一批老同志带着我们几个二十三四岁的年轻人在人民医院“再创业”,重新建立专科。
我们本科毕业到科室,在当年,算是很高学历,过去很少硕士。那时候的我们有的也只是一张文凭,临床经验无从说起,专业知识更无从谈起。好的是,我们年轻,我们是一张白纸,但是,我们是怀揣着中医梦想而来的。
起初的五年,我们一边跟着老前辈们学临床,一边在科室办的学习班继续学习专业理论。这样磨炼着,到1990年,很多老同志退休时候,我们慢慢地可以做一些日常的手术,承担临床工作了,科室也慢慢地稳定起来了。这时候科室只剩下陈民藩教授,带着我们这批刚刚成长的年轻医生。
我很感恩老一辈老同志的是,他们无私地把他们所认知的技术教给我们。
有几个非常深刻的事例,我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常和我的医生们讲起:一个是,江爱珍主任,主管我的上级医生,她在1991年退休,退休前,她对我说“石荣,我把我知道的都交给你了,以后就看你自己的了”。第二个是,周宝谟主任在1990年去世,几年后,他的爱人把他身前留下来的总结材料和他自己做的一些器械交给我,我记得她对我说“石荣,这是周主任过去留下的东西,我把这些交给你,对你们可能有用处”。这些都是前辈对我们后辈的关心。陈民藩教授更是,教理论、做临床,手把手教。再一个是,人文上的关怀暖人心,老同志总是关注我们年轻人的经济状况,当年医院分发国库券的时候,他们总是把国库券拿去,把全额现金留给我们,还会不时地给我们经济上的资助,老同志们对我们这些后生始终是爱护有加。
回想起来,这些是我们做好专科和做好传承的原动力。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感受到医院的温暖、科室的温暖,我们更获得老专家老同志的呵护和关怀,我们也要不断地把这份呵护与关怀,传承下去。直到今天,我们的科室传达着这样一种氛围,正是这样,科室上下个个奋勇争先,共同为科室发展而努力。
这就是我们科室的起始。
独当一面,建优势专科
我1986年来到人民医院,1987年担任科秘书和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的秘书,就在陈民藩主任和周宝谟主任带领下,参与科室和学会工作。
到了1994年那年,我工作了七、八年,已经是主治医师。夏日的一天,突然间,陈民藩主任椎间盘突出症发作病倒了,院领导说,不能让他再这样高强度地工作了,在陈民藩主任的推荐下,我成为科室的副主任。就这样,我走上专科主任的行列。
我们也有不成功的时刻,那时1992年到1996年,我们的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一期,验收被没有通过。一方面,因为当时我们不懂重点专科项目怎么做;另一方面,那时我们的规模小,病床仅仅21张床,一年的手术量仅300多台,同时,专家评审过程中还认为,我们的病种不足,人才梯队不够,科研没起步。这时候,我才知道,我们做重点专科,不仅仅是做临床,多看几个病人,多做几台手术就行,而是要多维全面发展。
这次的失败,给了我这个项目执行人这样的反思:要向先进学习,向同行学习,做好临床是基础,还要做好多维发展。
1997年,在新一批重点专科遴选工作开启时,我就懂了,学科规模要做大,临床数量、质量要抓好,人才要培养与提升,科研与技术进步要突破。
到2002年,再次评审时,我们有40张床位,手术病种多了,手术量从三百多台做到了七、八百台,是福州市各大医院最多的了,住院病人量增加了,技术也提升了,人才培养方面,不仅高职称的多了,第二批全国师承项目结业了,也有了省级学会的主委。于是,我们顺利评上了重点专科。
这是我们专科第一次的飞跃。
到2007年,我们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这时候,我们的影响力就出来了,在福建的土地上,我们成为中医肛肠的龙头。
2011年,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成功。也是在那一年,我考上了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2012年,我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的副会长。陆续很多学会,都有我们副主委的身份,我们走入了国家级学会的第一梯队。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在增加,在全国学术地位也有位置了。过去只能远远望着那些专家的背影,心中无限的羡慕,现在一路赶超,进入他们的队伍中。
专科发展是有标志性的,包含人才成长、规模的发展、服务能力的提升。在服务能力方面,以手术量为例,我们的手术例数从1990年的300多台,到2008年的几千台3000多台,到2018年的8800例,到近两年,已达到万例。
当然专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瓶颈期。比如,在2005年-2006年这期间,临床水平和影响力上去了,床位数不足,只有40张,手术室不规范,这大大制约专科发展和国家级重点专科的建设。怎么办?
当时,郑健院长做出了一个决定,在2006年末,给了我们一个独立病区,我们有了80张床位病区;2008年又给了五层130张床位,两个病区,同时配备了独立的肛肠科手术室。要知道,在当时,全国的医院配备有独立的专科手术室并不多,这是院领导对专科的信心和支持。
2009年,郑健院长认为专科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像前辈那样必须走出去,多交流,提高专科影响力。于是,他亲自带着我们去向学会申办“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30周年”的年会。这对于福建省人民医院肛肠专科发展来说,是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回过头说说专科老一辈专家的贡献。建科初期,专科肛肠名家李笑风向国家献出治疗内痔的枯痔钉处方,医院重视这项新技术的开展,随即和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一道组织研究团队,开展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李白克主任和如今的国医大师陈民藩教授以及周宝谟教授等都是项目重要成员。当时,枯痔疗法这种“简、便、廉、验”技术一经推出,就风靡全国各地,学习交流的医生纷至沓来,甚至东南亚各地医生也慕名前来学习,他们也受邀到全国各地讲学、开办学习班,培养了大量的专科医生。“开放办科”的专科发展思想由此产生。后来,陈民藩教授进一步开展枯痔疗法研究,首先规范了枯痔钉的用法用量,并且改进了枯痔钉药物和操作技术,“枯痔疗法研究”获得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福建省科技成果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的首届大会,是老一辈肛肠科前辈在福州举办的,向世人展示了福建中医肛肠人是推动枯痔钉疗法发展、进步的很重要力量,因此,在业界福建被誉为枯痔钉的故乡。
那么,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这样的大庆活动,如果能回到福州这块土地上举办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2010年11月17日,我们的郑健院长和杨鸿书记亲自挂帅承办这场与会人员多(上千人)、规格高、服务好的盛会。会议办得非常成功,展示了我们人民医院的热情,以及医院肛肠学科的力量。让肛肠同仁重温了福建肛肠枯痔钉的故乡的金字招牌。后来,我们再办四十周年大会时,很多亲临过过往会议的人提及三十周年大会都赞叹不已,认为那不只是学术会议,更是老一辈肛肠人的情怀的再现,令许多老同志深受感动。这之后的几年,专科规模、服务能力、影响力、人才培养得到跨越性发展。
2017年,我们专科如何再发展,又面临一个要突破的瓶颈:人才如何再提升?科研如何突破?
我们提出了几个目标:一个是提出了“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疑难疾病个性化治疗”;一个是诊疗方案的制定者,我们和兄弟单位参与或主持了国家或行业的诊疗方案;一个是疑难疾病的目标地;一个是抓特色补短板,提炼陈民藩学术思想,形成“湿热论治、内外并治、以通为用、存体寡损、形神兼顾”的“二十字箴言”。
同期,福建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优势特色学科项目,我们进行了申报,因此也全面扫描了专科。尤其,李灿东校长的三句点评,触动很大。李校长说,“人民医院肛肠科临床做的不错;传承也做了一些;但是,科研是你们的短板,你们没有国家级项目,没有SCI”。
以往我们认为,作为临床专科,有规模、有临床就很好了,科研工作疏于用心,难字在心,对国基金等项目,每年只是让年轻医生去写写申报书,算完成任务。校长的一席话,让我们把专科建设路径想清楚了。要让专科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领先专科,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要不断巩固,科研、教学、人才提升和影响力建设要花大力量搞上去。
2018年,我自己带头申报国基金,专科组织力量,并且请大学和医院的专家帮助我们凝练项目。2019年,专科中标国自然基金,改变了专科没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尴尬境地。我在科室内说,今天实现了“从无到有”,接下来,你们要实现“从有到多”。2024年,专科厚积薄发,一年中标两个“国自然基金”项目和两个省自然引导项目。
以往,专科只重视论文数量,不重视论文质量。2018年后,专科重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认真组织优质论文的撰写,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9年我们实现SCI论文的发表,还发表了几篇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很好地回应了灿东校长的关切。
专科也获得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年轻医生陈祖清主持的项目,实现了医院首项的成果转化。
在此,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2022年,陈民藩教授获得第四届国医大师光荣称号。这是我们肛肠界唯一的国医大师,我们也有领先的地方了,我们很自豪。
如今,我们一批中青年医生在全国颇有名气,包括了一批年轻医生。国医大师陈民藩教授“务实求精、服务大众、开放办科、领先半代”的办科思想得到了实现。
持续不懈三十年的重点优势专科建设,专科影响力的提升,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专科排行榜上,我们排名全国第六。
六十芳华,再攀高峰
我是伴随专科成长而成长起来的医生,有辛苦,有眼泪,更多的是喜悦,工作的中心始终围绕专科建设需求而开展,一点一点地学、一点一点地想、一点一点地悟、一点一点地做。
从1987年,担任科秘书和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秘书,到1994年担任行政副主任,开始抓专科建设,从不懂到懵懂到懂得,一步一步成长。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专科,今天有了大成就,排名全国前十,成为头部专科。
专科建设上,我们一直以国医大师陈民藩学术思想为指导,以人才的培养和提升为核心,以闽福陈氏中医肛肠流派传承和创新为出发点,以服务人民为落脚点。
在临床们工作中,以中医诊疗为主线,突出中医特色,并且提出肛肠病临床诊疗三个层面:首先,建立以陈民藩学术思想指导下的肛肠病中医诊疗模式,形成一系列的内治法、外治法、系列方药和预防康复方法;第二,形成以中医技术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模式;第三,引进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不断总结吸收后,加入中医元素,形成西学为主融合中医元素的模式。比如,脱垂性痔经肛吻合器的大“C”环技术,我们就是通过学习消化舶来品——经肛吻合器坏切技术,以陈民藩“存体寡损”理论为指导,形成经肛吻合器次全切的大“C”环技术,得到国内外肛肠专家的好评,大家纷纷效仿应用,而且传回到了痔吻合器环切技术的发源地意大利。
对于专科建设和专科项目建设,我的感悟是十六个字:对标对表,分类研究,横向学习、纵向交流。专科建设是本,是我们紧抓不放的核心,项目建设是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项目建设的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对专科建设而言,可能是事半而功倍。专科的建设也好,项目建设也好都是有要求和标准的,我们首先要研究标准、细化标准,以标准为指导,建立可以量化表达的表或目标方案,一项一项地去研究去完成。要横向学习,对比中医各学科的优点,无论专科建设还是科研、教学,好的、先进的都要去学习,并为我所用。要纵向交流,与国家队以及优秀的专科等,互相学习交流、借鉴,让专科不断向前发展。
苏轼写过一段词,“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借用这段构词法,感悟我四十多年的从医路,“问汝平生功业,吉祥、人民、中医”。
我的医学生涯、职业生涯起始在吉祥山畔,我的职业中医肛肠,我把“人民”摆在中间最重要的位置,“人民”对我来说有两种含义,一着我们医生要务实求精、服务人民,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人民群众,让人民享受到更优质的、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二是人民医院,他给我知识和能力,是我不断成长的地方,我要把所学全身心地奉献人民医院,奉献给人民医院的肛肠专科。“问汝平生功业,吉祥、人民、中医”!
我马上就到六十岁了,马上就要将这个光荣又沉重的科主任担子传给下一代了。此时此刻,脑海浮现概括福建的一句短语“八山一水一分田”。而对应我的“八一一”是什么呢!“八分”的放下,终于可以放下这沉重的担子了,三十年的坚持和奋斗、失败和成功、荣誉和汗水,都将成为过去,各届领导的关怀,同志们的支持,老一辈的爱护和提携,尤其是团队上下的同心戮力、忘我冲阵,永记我心;两个“一”是一份回味、一份担忧。一份回味的是,这三十年科主任岗位,我很好完成了医院交托的专科建设的任务,完成了陈民藩主任临阵选将交托给我的专科发展的任务。一份担忧是,我把专科建设容易做的事情拿下了,接下来,年轻一代他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了,相信他们承担得起这份挑战!
我认为,专科的发展和治病救人一样,道、法、术、器并举,以道统之。中国人讲道是什么?道就是规律,不断的认识规律、揭示规律,发展就有动力。
我在博士遴选时,出了一个开放题:“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争的是滔滔不绝;崇山不争高,争的是绵延不绝。请他们结合专科发展谈谈认识。我们想说的是,像国医大师陈民藩教授那样爱党爱院爱人民的精神,滔滔不绝的传承下去;每个医者都要有国医大师的高度,团队要人人奋勇争先,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事,不断地出人才,有领先人物、专科骨干、青年才俊,形成服务健康中国的优秀医务团队。
不要小看“开放办科,领先半代”的办科思想,这八个字是陈民藩教授提出的,明明白白地要求年轻人要敢于闯、勇于闯、要先闯。我告诉年轻医生们“越早觉醒,越有未来”,年轻的时候要先爬坡。年轻人有时间、有闯劲就要去攀登,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失败,不要怕重头再来,年轻不言失败,这时候如果有好的上级指导,年轻人会很快成长。
在我们专科,不管是谁,尤其年轻医生,只要有设想,就支持他完善设想,让他申报项目,他是项目第一作者,我们作支撑。这样,不少科研项目就脱颖而出,比如,陈祖清医生的“痔电动套扎器”项目就应运而生,实现了成果转化。
现在,许多专科面临新老交接。多年前,我们就向院部提议,由王菁主任担任专科副主任,经过这些年的锻炼和磨合,可以无缝交接了。
退任后,我更有时间做好临床,深入到临床,切切实实地为每一个患者服务。同时,做好导师,继续承担博士、硕士的教学。我们是中医人,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要文化自信,不但要深刻领会它的精髓,还要传承好、发扬好,以新时代创新精神促进更好地中医学传承。正如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陆金根教授说的,“最好的传承就是创新”。
人民医院为人民是领袖的嘱托,中医医院以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全院上下的期盼,也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呈现新气象,让年轻一代去冲去闯去创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来牵马坠蹬、护园守阵。在重要的节点,在关键的时刻,我们依然会冲锋在前。就像当年,年轻人久攻不下“国自然”项目时,我们挂帅出征冲锋陷阵。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情怀,让“同志们,跟我上”,为专科的发展再立新功。
问汝平生功业,吉祥、人民、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