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70年
林源
第三届福建省名中医,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中西医结合康复团队骨干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康复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重点专科针灸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第二批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
担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人才信息分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康复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福建省针灸学会第六届副秘书长。
参与发明国家专利5项、发布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1项,参与编著《闽医传薪录一梁栋富针灸学术经验集》,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国家级、省级等课题16项。
轻捻毫针三十八载,他倡导仁心仁术,注重针刺守神,针药结合治疗面瘫、中风、颈肩腰腿痛、头痛、眩晕、痹证、痿证、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希望把针灸带给更多人民,帮助人民健康。
“上坡”——从医之路初启
我于1964年出生,闽侯尚干人,家里没有医学背景。最早的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只有一个医疗系,我入学那一年,分出来一个骨伤专业。我读的是医疗系,实习时期,对针灸比较感兴趣。于是,1986年8月,我毕业时,被分配到了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
福建省人民医院是1954年成立,一创立就有了针灸科。我有幸到了人民医院最老牌的科室。更幸运的是,我到医院的时候,医院刚从协和院址搬回到吉祥山,病房刚刚盖好,针灸科也有了病房,和肿瘤科在同一个病区,大概三四十张床位,是省内最早开设病房的科室。
八十年代,很多县连中医院都没有,更不用说针灸科了。因此,我们那时候一来,就有病房,是很庆幸的。
相当于,医院“上坡”的时期,我来到医院。
梁栋富和吴炳煌都是我们的老主任,也是省内顶尖的专家,他们都当过针灸学会的会长,也是以这两位老主任为首的老一辈专家在福建省人民医院带我们,培养我们。
我从1986年分配到针灸科,2010年开始担任科主任,有赖于医院和老一辈针灸科主任多年的培养。
多年来,我们科室在省内,一直处于领先的位置,不断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包括现在也一样。
2010年,我担任针灸科和康复科两个科的科主任时,针灸科申报了福建省重点专科,通过三年建设,顺利验收。
2012年,时任福建省人民医院院长的郑健把针灸科、康复科、推拿科、疼痛科、特色诊疗中心五个科室合并为大康复科,申报了“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科。通过三年建设,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
我担任科主任将近15年,科室成员有五六十人。后来,有些科室独立出去,我担任针灸科主任和康复科主任……作为两个科室的主任,我始终秉持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理念,全身心投入团队建设与管理。在我的带领下,康复科成功入选艾力彼中国中医医院最佳研究型专科,更是被授予中国康复医学科重症康复专科培训基地以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风病)。
“成长”——精进不辍,师承名家
医院在发展,科室在发展,作为医生,我也在成长。
2015年,国家中管局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条件要正高(主任医师)、五十周岁以下的临床中医师,每个省自己考试、录取。这被称为是中医系统的“黄埔军校”。我那时从医三十年,四十几岁,是主任医师,我和石荣主任、熊尚全主任一起考上,研修了三年。
这三年,是我从医生涯进步最大的三年,当时优才研修班的授课老师都是全国最好的老师,同时让我们拜三位老师为指导老师。
针灸入门容易,以前,赤脚医生学几天就会了,但要做精做好,需要时间的沉淀。就像“优才”毕业后,有段时间,我很纳闷,为什么学了很多,也拜了名师,病人不见增多?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不管是四诊、辨证,还是取穴、配穴、针刺手法,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病人数也不断增加了。
就像现在读教材和刚进大学读教材,体会是不同的,和十年前比较也不同,通过临床,体验也不同。
中医成才比较慢,要学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这就是中医的成才之路,要靠积累,急不了。
很荣幸,2022年,我获评为福建省名中医。
实际上,我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福建省人民医院医生,从来没有想过当名中医,最重要的是要把病人的病痛解决,这才是我们职业价值的体现。
记得有一个五十几岁的中风病人,原来在西医院输液治疗,来找我时,一手拄着拐杖,一边手指动不了,走路也有困难。找我治疗个把月后,手指能动了,拐杖也扔了,自己还能开车。病人很高兴,我也很欣慰。
有的病人最初找我看病的时候,还是年轻小伙,现在都当爷爷了,他的孙子也来找我看。
记得,有个发电厂的离休干部,有一次肩周炎发作找我看。我给他治好后,他的儿子、女儿都找我看病,不管什么病都找我看,就像朋友一样,他的第三代也找我。很多病人都愿意和医生做朋友,就好像家人一样。
从医三十多年,对这根银针有浓厚的感情,一辈子都离不开这银针了。只要手能动,每天都想用针为病人解决问题。
我们针灸科的优势病种有五大项,针灸治疗神经性疾病(面瘫、中风)、颈肩腰腿痛、小儿脑发育问题(脑瘫)、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助孕……用的面比较广,此外还有强身保健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这个疗法。我的病人有中风病人、面瘫病人、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脑瘫病人,从五个月大的小孩到九十几岁的老人都治疗过。很多是口碑相传,病人介绍来找我的。
2022年,有一位陈姓患者经同事介绍过来找我。他因为带状疱疹导致口眼歪斜,耳廓疼痛难忍。经过我半个月的精心治疗,完全恢复了。那年冬至,他在微信发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诗送给我:
致福建省人民医院
针灸科林源主任
立冬后,亨氏来;
眼不闭,嘴不正;
食无味,寝难安;
闻美名,就医来。
望闻问切,悉心诊治;
银针挥舞,热力加持;
梅花飞扬,火罐轻拔;
中西结合,火力全开。
等我一下,等我一下;
环顾四周,不落一人;
繁忙有序,欢声笑语;
和谐温馨,倍感关怀。
月半余,眉脸开;
活菩萨,好公仆;
清廉洁,勤忠勉。
文化自信,中医诊疗;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妙手回春,神医在世。
这是我从医以来收获过的最好的赞美!
从医三十八年,我觉得病人就是我们的家人,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临床上有时候做的不够好的,他们能给我们提供意见,而且都是真心实意的,这些意见往往都是我们自己察觉不到的。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病人说你好,你不要沾沾自喜,病人说你不好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听取、认真改正,相信病人也是希望我们医生能进步,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自豪”——国医走出国门,扬我中华之光
针灸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学科,很容易被人所接受,也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一个瑰宝。这种非药物的绿色疗法,见效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可以治疗一百多种疾病。
梁栋富主任和吴炳煌主任都是我的老师,他们不仅把针灸技术带到了国外,而且让针灸技术在当地生根发芽。他们回国后,还有非洲的病人来中国找他们看诊,足以见证针灸技术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我从进入福建中医药大学接触理论到走上临床,从医多年后,我体会到中医、针灸能够解决相当多的问题,对针灸越来越爱。
2002年6月,福建中医药大学和医院派我去马来西亚槟城南华医院,那是当地的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医院,那家医院有中医部和西医部,我在中医部,做针灸、开中药。我在当地工作整整一年,让当地民众慢慢了解中医、了解针灸,接受中医、接受针灸治疗。
我是马来西亚政府卫生部门注册的第一位中医师,马来西亚卫生部还颁发了外国中医师的注册证书。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例子是,我当时治疗一个中风病人。他的症状是左手不能动,住院输液十余天,没有见效。西医的专科医生写了一个会诊单,病人就来找我治疗。第一天针灸治疗后,立竿见影,他的手就能动了,病人非常惊喜,感叹中国针灸技术的神奇疗效。
就是这段经历,让我觉得能把中医、针灸带出国门,传扬中医国粹,彰显中医自信,内心无比自豪!
“感恩”——医者仁心,回馈母院
从福建中医药大学毕业到医院,我就像刚落地的婴儿一样,医院就像我的母亲,养育了我,让我茁壮成长。从住院医生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经过不断努力,最终评上第三届福建省名中医。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医院,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我到过国外工作,也去深圳工作过,国外和特区虽然生活条件好、待遇高,但我还是喜欢在自己的医院工作,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温馨快乐,幸福温暖。
我今年2月份退休,很高兴医院能继续返聘我。周一到周五每天门诊,我又可以天天回家看看,给自己的家人做事,病人也很信任我。工作虽然很累,但非常充实,希望用我有限的生命书写无限的大爱,用自己的双手为患者解除痛苦,帮助更多的病人,为医院的发展、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作为医院的一份子,我希望我们的医院会越来越好,明天会更好,也一定会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