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70年
熊尚全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胸痛中心行政总监,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福建省名中医。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胸血管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从事心血管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对各种心血管病尤其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经验丰富,擅长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及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牵头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病指南共识2部,主编参编专著4部,培养研究生60余名。
医学道路无止境,持续学习获新知
1986年,作为优秀的毕业生,服从组织安排,我分配到了福建省人民医院。当时医院还没有很细致的分科,我被安排到了大内科系统中的心肺内科。两年后医院抽调我到急诊科工作,补充急诊科工作人员的不足。1989年到干部病房上班,当时干部病房科的医疗技术力量雄厚,著名中医肖熙教授、周绍奇主任医师每周到病房查房,赵棻教授、俞长荣教授也经常特约来查房,著名心血管专家林松坡教授、林燕主任医师都在干部病房上班。病房里每天都住满了病人,几乎每天都有这些大专家轮流来查房诊病。当时干部病房由杨梅贞主任负责,年龄30岁以下的医生就我一人,专家们查房时患者的病情介绍、查房记录等工作,主要是由我承担。结合这些中医西医专家对疾病的分析处理和辨证施治,我几乎每天阅读中西医书籍和相关资料,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秦伯未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第八版《实用内科学》和黄宛的《临床心电图学》。干部病房一年多时间的工作对我锻炼很大,也萌生了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想法。
1990年,我到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林求诚研究员和杜建教授。毕业后回到医院心肺内科,跟随郭云庚教授和沈宗国主任工作。郭云庚教授是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为我打下扎实的心血管理论和临床技能功底帮助良多。当时心血管病专著不多,1994年陈国伟主编的《现代心脏内科学》一出版,我就购买到手进行系统学习。
1995年-1996年,我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参加第十八届全国心血管内科进修班研修学习一年。当时陈灏珠院士是进修班班主任,他说我应该是办班十八届以来考进进修班的中医出身第一人。期间得到了陈灏珠院士主编、1996年出版的第三版《实用心脏病学》,之后多年成为工具书。
2001年,我考取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进行博士阶段的研究学习,2004年陈可冀院士主持我的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好评,如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自此开始直到如今,都得到陈可冀院士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指导。
2002年到2003年,经福建省卫健委统一考核选派,作为福建省首批国内访问学者,我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中国心血管介入培训中心,有幸师从心血管病学著名专家霍勇教授,系统学习研究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从此开启了我从事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之旅。
2005年,在医院领导支持下,设计建立了医院的第一间介入导管室,在福建省中医药系统第一个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工作。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一间导管室不能满足临床医疗需求。2017年,为医院设计建立了第二个介入导管室。在医院的这个介入诊疗平台上,心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都在开展临床诊疗工作,救治了大量的危急重症的患者。
2013年,我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名单。研修学习期间,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拜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孙光荣教授、皮持衡教授和杜建教授为师,我的中医理论得到进一步提升,医疗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3年后顺利结业,成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医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医生是一项做到老学到老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和理念,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坚持中西医结合,带领学科谋发展
我们医院的心血管科在1998年成为独立的科室。当时沈宗国主任退休,心肺内科正式拆分成心血管科和呼吸内科,医院任命我为心血管科负责人。从1998年到如今,这一路走来真的可以说是筚路蓝缕,当时我们没有任何坐享其成的资本。
心血管科成立之初,连同郭云庚教授和沈宗国主任,科室总共才七位医生,病床不到20张,医疗设备更是少得可怜,只有一台老旧的单导联心电图机。但是全科上下齐心协力,求生存谋发展,克服各种困难,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科室规模逐步做大。随着医疗业务的不断扩展,到2001年,病床数增加到30张,心血管科被评为福建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2006年,病床数增加到61张,2011年被评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到如今,心血管科医护人员达到80多人,其中医生有25位,绝大部分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博士5人,每年在心血管科就读的研究生10余人。拥有2个病区,一个CCU病房,床位数107张,现在经常是一床难求,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在排队等候。去年心血管科门诊量约10万人次,住院病人4600多人次。
心血管科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得到了医院各届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也与我们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秉持陈可冀院士倡导的“扬中融西”的学科发展理念密不可分。
首先是“扬中”,就是要发扬中医,在医疗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作为福建省第一家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医院,我在科室提出“中医要领先”。发扬中医的基础是继承,科室每一位中医人员要系统熟读中医药经典理论,练就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广泛学习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把自己逐步培养成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中医临床医疗经验丰富的医生,这是我们中医医生治疗疾病服务病人的优势所在。科室的西医人员也要学习中医,进行“西学中”系统培训。目前主治医师以上的西医人员都具备开具中医处方的资质。多年来的浓厚中医文化氛围,使大家对中医不断精益求精,心血管科现拥有2名福建省名中医,2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名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指导老师。
具有丰富的中医医疗经验,中医药同样可以治疗危重病和疑难病。在2011年,一位七十多岁的心衰患者,做过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手术,也服用了各种西药,仍然白天不能活动,夜间不能平卧,诊断为终末期心衰,建议心脏移植手术治疗。家属不愿意,来找我求治。病人从其他医院转来第一次就诊时半卧位被抬着来医院,下肢严重水肿,不能饮食,血压也非常低。我给他加用中药治疗,患者逐渐恢复,一直到2020年,因意外跌倒去世。一位50多岁的患者,总觉得胸闷、头晕、疲乏无力。到温州的医院就诊,动态心电图发现,患者的心脏停跳2.5秒以上的长间歇有几千次,最长停跳超过5秒。当地医生建议立即安装心脏起搏器。病人不愿意,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求治,医生复查后也是同样的治疗建议。病人来福州找我,我也建议安装永久起搏器。她仍然拒绝,请求我给她用中医药治疗。患者服用我处方的中药一个月后,胸闷、头晕、疲乏明显减轻。两个月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到医院复查动态心电图,结果停跳最长时间缩短到2.9秒,2.5秒以上长间歇减少到几百次。四个月后,她的心脏最长停跳缩短到2.21秒。
第二是“融西”,就是要把现代医学的新知识和新理念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医疗工作中。这就要求“西医能紧跟”,要紧跟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及时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最新进展和最新技术。我们也像西医综合医院一样,及时更新医疗观念,向同级别的西医综合医院心血管科看齐,不断开展现代医疗新技术。
2005年,医院领导克服各种困难,决定建立介入导管室,并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我带领科室的郭进建和李翠云,对场地进行整体设计布局。当年10月DSA血管造影机完成安装,11月,我们完成了福建省中医系统第一台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手术。我们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的起步阶段,确实充满了艰辛。一方面,我们建议病人做相关心血管介入检查治疗,一部分病人要求转其他大的西医院。不是我们不会做,而是当时病人不完全信任我们医院,我们很憋屈也很无奈。后来,医院时常有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来急诊,病情危急,无论是夜半三更还是黎明破晓,一接到电话我们都尽快赶到医院为病人施行急诊介入手术,使病人转危为安。所以我们是从做急性心梗的急诊手术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口碑。群众信任了,心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就逐步做起来了。另一方面,有了病人,但人手有限,无论是冠脉介入还是起搏器安置,就我、郭进建和李翠云3人,经常是介入手术做到晚上10点甚至12点。因此我们着手培养年轻人,一是手把手地带教,二是送出去培训。现在我们科有10多位医生能独立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像冠状动脉造影、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起搏器安置、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等开展各种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我们科逐步开展已20年,去年各种心血管介入手术达2000多例。
这些年,在医院的支持下,我们的学科建设不断发展。我作为医院胸痛中心行政总监,2019年底着手进行胸痛中心的建设,2021年医院的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成为福建省中医系统唯一一家标准版胸痛中心。我们心血管科还是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福建分中心。
培养人才建梯队,发展学术扩影响
一个学科要不断发展壮大,人才培养是关键。
衡量一个学科在行业中的地位,我认为行业影响力、临床医疗业务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要想建设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学科,首先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因为人才是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落脚点。
首先在科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全科定期进行科内业务学习,高职称人员讲本学科领域的新进展为主,低年资的成员主要做专题学习汇报。对于科内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根据每一位成员的特点,在征求个人意愿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制定合适的培养发展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医疗机构外出进修学习,使大家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和亚专科优势。
积极推荐科室成员到各专业委员会担任学术职务,以便有更多机会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如今,我们科的年轻专家在行业内也都有一定的名气和影响力。
开展学术交流。我2011年接任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以来,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进展学习班,邀请国内著名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家莅临讲座授课,使全省同行既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向,也加深了与著名专家的联系,以促进福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事业的发展。2017年,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共同承办了第15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大会,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亲临出席大会并作大会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各地12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会议盛况。时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宗贵将军评价说:“这次会议充分反映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领域学术成果,精彩展现了办会能力和服务水平,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学术大会”。
积极培养研究生。我们心血管科是医院招收研究生的科室之一。我的第一个研究生是2002年毕业授予硕士学位的,目前我已培养了60余位研究生。他们毕业后都分配在医院,没有一个放弃临床医疗工作,这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对于学生的培养,首先是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要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三是要有良好的医疗职业道德。到如今我们心血管科已培养出硕博士研究生一百多人。
时间真是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来到福建省人民医院已经整整三十八年了。“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见证了医院在这三十八年间的每一次变迁、每一步发展、每一项成就。我们心血管科也伴随着医院的发展而壮大,二十六年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迈上新台阶。可以说心血管科的发展是不平凡的,经历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现在开辟了一片天地、跨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虽然不无遗憾,但自觉问心无愧,我一直求真务实,一直把科室的建设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心血管科从独立建科、到CCU的成立,从医院介入导管室的建立、到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的认证通过挂牌,都得到医院的大力支持,也饱含了我们的无私奉献,兄弟科室的精诚协作和支持。
三十八年过去,我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到如今华发上头,到了要退休的年龄。我马上要从科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了,我可以放下这沉重的担子和学科的行政工作。回溯这二十六年的行政主任历程,我完成了医院交托的科主任任务;我完成了医院交托的学科建设发展任务,心血管科从一支小队伍成长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科,可以说是福建省中医系统的龙头。现在我们心血管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是一个精诚团结的集体,既是医院一支能打硬仗、救人危难的先锋队,也是医院心血管慢病防控的主力军。
三十八年过去,这段历程中经历很多的人和事,也有很多的感触和感恩:感恩每一位鼓励支持帮助我们心血管科建设发展的领导、同事和同行!感恩成为福建省人民医院的一员。医院培养了我,让我成长壮大。医院提供空间、搭建舞台,让我描绘画卷、展示风采。让我有机会服务医院、服务病人、奉献社会。
三十八年过去,我的职业道路来到一个新的节点。我将有更多的时间做医疗工作,更多地帮助病人,更充分地为患者服务,也将继续为医院的发展奉献力量。从更高的层面来说,要继续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作为医院的员工,衷心祝愿我们福建省人民医院越办越好,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