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郑健
1998.6-2004.12 担任副院长
2005.1-2006.1 担任常务副院长
2006.1-2012.3 担任院长
全国优秀中医医院院长、福建省优秀医院管理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首届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福建省首届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我从医41年,是一名中医儿科医生,从1995年开始从事学校及医院管理工作二十余年,曾任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及三所附属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副院长等行政职务。
多年来,不论是在临床工作中,还是在行政管理方面,都在尽自己的力量,以求推动福建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需求。
任内十七年,医院“大管家”
1995年6月至2012年3月,我历任福建省人民医院的医务部副主任、医务部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等职,分管过医疗、护理、教学、科研、药剂、设备、医院改革、财务、行政等工作。
在任内,我坚持“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中医专科特色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的办院方向,遵循“以人为本、科技兴医、专科兴院、质量为先”的管理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追求数字化医疗,人性化服务”的目标,加强学科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医疗质量,完善服务功能,更新教学理念,倡导科教兴医的思想。
1995年,我任医教处主任时,兼任“创三甲办公室”主任,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在医院党委和院领导的领导下,经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使医院顺利地通过了“三级甲等中医院”的评审检查。在此期间,我对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整理、修改、补充、调整,规范了医院的医疗行为,夯实了医院的管理基础,使医院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1997年,组织上提任我为院长助理兼医教处主任,1998年,提任我为业务副院长。在此期间,在院长和院党委的领导下,继续加强医院内涵建设,重点开展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科研等级实验室建设和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工作。
在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中,把握时机,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和较为现代化的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为迎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医院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管理。
在医院改革中,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和相应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行“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质量效益型医院管理模式,制定了《医院综合目标管理办法》,注重质量效率管理,引进成本核算机制,开展以效率指标为重点,质量指标为核心,行为指标为标志,效益指标为基础,院科二级负责制为构架,人事制度改革为条件的综合目标管理,实现“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促进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发展。
在教学工作方面,注重教研室建设,强化教学意识,规范教学行为,加大教学投入,加快人才培养,近几年来在教学软硬件建设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协助学校通过国家教委的2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级为优,创建了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外科学五个硕士授权点,促进了临床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临床教学水平。
在科研工作方面,极力倡导“科教兴院”的方针,重视临床科研工作,加大医院科研投入,以临床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临床,5年共中标科研项目20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逐年增长,共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发明专利1项,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0篇,2011年医院科研工作有了历史性突破,获得4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
2009年,我任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人民医院院长,学校设置了医院管理中心,我同时兼任中心主任、独立法人。当时的管理思路是下设几个组,开展以下主要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附属医院的质量管理,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为工作重点。
二是合理布局附属医院的专科专病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做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特色突出,优势明显。
三是通过学校建立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平台,与附属医院紧密结合,真正起到龙头辐射作用,从而影响全省中医院的发展。
四是在四家附属医院集中举办一个学术讲坛,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工作。
突出特色,努力培育医院核心品牌
中医医院要传承发展,就要有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中医医院要有中医特色和优势,就要搞好学科建设和专科专病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任内,根据医院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创建医院重点专科和培养专科人才,提出了“在不断夯实医院中西医结合综合实力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中医特色专科专病”的办院目标,努力把中医药诊疗特色转化为医院的临床优势,不断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内科和外科的二级分科,突出有特色、有优势的专科专病建设,使学科发展朝着精准化发展。
要建设好专科、专病就必须明白单纯中医药治疗能解决什么问题?中西医结合诊疗又能解决临床什么疾病?其优缺点在哪里?如何发挥中医优势病种的作用?例如,肾病综合征,单纯中药治疗临床效果差,中西医结合治疗就能很好地解决,提高临床缓解率、降低复发率,减少副作用等。经过大批的临床论治和研究后,就能够有循证医学支撑,让大家知道中医药原来是这样发挥作用的。
为了加快发展医院的重点专科,首先从制度法规上入手,我们制定了《十二五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等,在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人才引进、经济效益等方面大力扶持重点专科建设,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等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同时定期召开重点专科建设专题会议,对重点专科建设进行阶段性检查评价和督导,并对建设成效较好的专科给予表彰奖励。
经过几年耕耘,医院已逐步形成一批中医特色优势突出、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名科”:拥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和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12个省级重点专科、6个院级重点专科和5个中医特色专科,开展医疗特色浓厚的专科专病门诊42个,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81项,形成独具特色的医院传统制剂和专科特色中药制剂41种,其中黄白胶囊、紫白膏、三黄散、清白散、藿砂合剂和脉管Ⅱ号等临床疗效显著,深得百姓广泛好评。例如,医院特色优势专科——肛肠科从20张床位发展到130张床位,最多时病人住到190张床位。创建了医院康复科等,医院6个重点专科的医疗收入占全院的一半以上。
医院专科专病建设促进了医院的快速发展,使医院规模从不到400张床位扩容到860张,门诊量翻了3倍,医院业务收入从8000多万增加到5亿,年收支结余从基本持平到年收支结余超过5千万元,固定资产从5千万元提高到3.5亿元。
同时,我也鼓励临床科室开展优势病种研究。大约是2008年开始,持续三四年,我和各科室负责人说,你要从临床出发,调查清楚科室中医有什么优势、中西医结合有什么优势,中医存在那些优势病种,讨论拟出临床有效的诊疗方案,按科研的要求进行临床观察,每一年都去总结临床经验,优化诊疗方案,不断提高疗效,这样做下去才能掌握中医药真正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自大地认为,中医药什么都能治,中医无所不能。我认为,如果什么时候把中医摆在神坛上,什么时候中医将要面临灭亡。
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管理,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我们制定了《临床优势病种管理暂行规定》、《临床优势病种管理实施与评价方案》,采取全院讲座和科内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培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中医临床优势病种的认识。每个重点专科专病科室必须筛选出3个专科优势病种进行单病种全程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将中医药诊疗情况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开展检查评价、督导改进的活动,召开临床优势病种管理总结会议,定期分析,持续改进,优化提高。
几年下来,我们在完善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中医优势病种管理,那时全院已有22个科室参与临床优势病种管理工作,制定了35个临床优势病种管理方案,有12个中医优势病种管理列入省卫生厅立项研究项目,荣获26项卫生厅专项科研项目。
管理人才、学术人才“两手抓”
强学科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这包含了管理人才和学术人才的培养。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有符合其成长成才的“养分”。
在任行政管理岗位期间,我曾参加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院EMBA班研修1年结业,并多次参加国外培训和学习医院管理,如赴美国HHC学习医院管理半年,并到日本、新加波等国接受培训、考察和学习。我们院领导班子7个成员也都分批参加了EMBA培训。这样有利于整个医院领导班子对医院管理有共同认识,管理起来能够更加统一认识,强化执行。
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我们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相关配套文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序培养和引进工作。2011年,启动医院管理后备干部和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当年便选拔了18名医院管理后备干部和11名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作为培养对象,其中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中中医药人员占91%。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行政人员的后备干部,挑选了10个年轻的干部,由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1-2个年轻干部,为期三年,核心会议和重要活动都让他们参加,这些年轻干部后来也成为医院的管理骨干。
在学术人才方面,我们采用人才的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设合理的学科人才梯队,组建优秀的学科团队。
从外院引进,当时引进了骨科的李廷泰主任、骨伤科的韩大为主任、男科的张敏建主任、消化科的施光亚主任、消化内镜的陈朝元主任、肾内科的王智主任,以及妇科腔镜专家的陈捷院长、全国急诊副主委文丹副院长等学科骨干,使医院的专科专病建设得以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还加强中青年医生的培养。医院规定每个医生聘任副高之前必须担任过总住院医师和到省外三甲医院进修,强制恢复和执行总住院医师负责制,目的是让年轻医生到省外获得更多学术交流与思维碰撞的机会,同时为医院带来外省专家的管理经验和临床经验。并且要求每个研究生导师一年只能留下一个自己带的学生,留下第二个学生需要间隔五年以上,这些有利于科室的长远、多样化发展。
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动学经典、做临床工作。每年定期举办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班,要求中级以上中医药人员必须参加,考核结果作为中医高级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开展中医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严格规范望、闻、问、切等中医基本诊疗操作。
重视中医药传承工作。医院通过鼓励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福建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选拔培养、开展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院内师承工作、设立名中医工作室等,整理、总结、继承、发扬和创新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和医院以中医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至2011年,医院目前拥有一批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中医临床能力突出、享有盛誉的名老中医及学科带头人。有两名成为首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和1名福建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先后有4批次7位指导老师和10名继承人参加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编写医院《闽医传薪录》丛书,总结医院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优势,不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此外,我们也鼓励员工在职攻读中医、中西医临床硕士、博士学位。强化医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认真做好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和总住院医生培训工作,强化中医药人员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学习,加强中医药人员学经典、做临床的制度化建设,建立中医高级临床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核和聘前业务考试制度,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序培养,为他们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学习氛围,促进临床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保证医院医疗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医药的发展要有适合自己的“土壤”
回望在福建省人民医院从事行政管理的十七年,我们始终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目标,努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全院职工的努力拼搏,促进了医院跨跃式的发展。
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了,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了,业务工作稳步上升了,学科强了、人才多了,临床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提升了。作为省级三甲综合性中医院,人民医院呈现了“中医专科特色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明显”的姿态,体现了“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服务需求。
作为中医院的管理者,在推动医院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并把握住,中医药的发展要有适合自己的“土壤”。比如,如何合理、客观地体现中医的卫生价值,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如何应用中医养生保健的“治未病”思想以减少卫生费用的支出,如何科学、合理地执行中医按病种付费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中医药发展所需要匹配的“合适的土壤”,而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