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视频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医院新闻

【专业亮剑】主动脉支架感染高热不退?我院血管外科“原位支架固定+网膜填塞引流技术”助七旬老人破局重生
时间:2025-06-20 阅读:482 次

       近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夏印主任的门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感谢者。七旬患者陈大爷紧紧握住夏印主任的手,激动地说:“感谢夏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能继续和家人共享天伦,我们全家都非常感激您。”据了解,陈大爷一年前曾在该院接受血管外科治疗,当时病情较为复杂,经过夏印主任团队的精心诊疗,如今他恢复良好,身体状况显著改善。看着陈大爷稳健的步伐和洋溢的笑容,不禁让人想起他这近一年前艰难的治病历程。


       一年前,陈大爷因反复发热、左下肢无法行走就诊我院血管外科,夏印主任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发现陈大爷4个月前曾因“腹主动脉瘤”于外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术后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并且逐渐出现左下肢、臀部及腰背部疼痛,左下肢无法行走,直至就诊时,陈大爷左下肢屈曲,已无法平躺,看起来非常虚弱。“综合患者的相关病情,目前主动脉支架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情况比较凶险”,夏印主任当即给患者办理了住院,并进行急诊CTA检查。


       CTA检查的结果比预料的情况更加糟糕。“腹主动脉瘤腔内、腹膜后、腰大肌周围大量气泡影,腹膜后巨大脓肿形成,腹主动脉支架摇摇欲坠,陈大爷的情况异常凶险。”夏印主任神情担忧:“主动脉支架感染是一种非常麻烦的感染,感染灶目前已侵蚀腹主动脉支架、瘤腔、瘤壁、腹膜后组织、腰大肌等,一旦支架连接处或锚定区脱落,随时可能大出血死亡;即使支架不出问题,感染灶的持续存在,最坏的结果出现也只是时间问题。目前主动脉支架感染的处理除了需要高浓度抗生素使用外,感染灶清除仍是关键,陈大爷的感染灶范围太大,主动脉及支架稳定性极差,一期切除重建风险太高”。


CTA所示支架周围大量气体、腹膜后巨大脓肿


入院时的情况


       经过团队反复的探讨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决定分期处理陈大爷的感染病灶。十天后陈大爷被推进了手术室。打开后腹膜的那一刻,所有在场人员都惊呆了,受累腹主动脉壁已荡然无存,支架仅靠着些许的锚定区跟随着主动脉跳动着,仿佛稍有风吹草动,就面临主动脉“决堤”的风险;周围大量的灰黄色脓液,手术间弥漫着腥臭的脓味。吸除脓液,仔细清除感染灶,直至将人工血管妥善固定到支架各个衔接口外围后,团队才终于松了口气。


       “充分清除病灶,通畅引流是关键,固定完支架后,我们反复冲洗支架周围脓腔,然后把患者的大网膜游离回填到脓腔及支架外,一方面依靠大网膜的自身清除作用,继续吸收残余感染灶,另一方面从腹膜后脓腔放置负压冲洗引流管至腹腔外,每日持续负压冲洗引流,促进脓腔消失”夏印主任介绍说。手术进行了近5个小时,陈大爷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焦急等待的家属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术后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料,陈大爷恢复平稳,并能自主活动,屈曲的左下肢已能正常伸直,患者顺利出院,直至此次门诊复诊,陈大爷状况良好,生活已能正常自理,这给陈大爷及家属的生活增加了不少信心。



CTA所示支架周围感染灶清除良好


开心来门诊复查的陈大爷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目前已成为主动脉疾病的主流治疗方式,腔内修复术后移植物感染发病率约为0.2%~8.0%,是一种罕见但可能致命的并发症,总死亡率高达50%。虽然目前对于移植物感染仍推荐感染移植物切除并进行原位重建,但仍应考虑患者病情的个体差异,对于不适合行一期切除重建的患者,行感染灶引流,择期视情况进行切除重建,既减少了手术创伤,同时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夏印  血管外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任职: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医师协会普通外科分会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学组秘书长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透通路创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药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防治联盟顾问专家

       福建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实验外科及转化医学学组副组长

       福建省综合介入技术质控专委会委员

       福建省福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及静脉血栓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委员会颈动脉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组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下肢静脉曲张硬化技术VDM学院培训项目专家、顾问

       中华医学会福建外科分会中青年委员  


       担任《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创伤外科杂志英文版》审稿人。主译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ortic Aneurysms、Oxford specialist handbook-Vascular Surgery,2nd edition,参译/编Rutherford's Vascular Surgery,7th edition、《糖尿病足及下肢慢性创面修复》第一版、《血管外科护理学》第一版、《血管通路中心静脉介入诊断及治疗学》第一版等著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奖1项、福建省自然基金2项及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明6项。发明专利1项,发表文章近20篇,其中SCI文章10余篇。


       擅长治疗:


       主动脉疾病(动脉瘤/夹层、大动脉炎)、内脏血管疾病、血管畸形(血管瘤、动静脉瘘、静脉畸形)的诊治,也擅长外周缺血性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治;特别在下肢静脉曲张及血管畸形/血管瘤的微创美容治疗,动脉硬化及糖尿病足、血管源性难愈性创面修复上有自己的独到的临床见解。此外,对各种复杂的尿毒症血透通路的建立及维护,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预约挂号:夏印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简介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暨福建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是省内中医系统血管外科领域的龙头单位,目前开展床位30张,为省内第三家真正意义上具有独立病区的省级医疗机构血管外科,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批准的“外周血管介入建设中心”。


       血管外科常规开展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率先在省内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一站式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科室常规开展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腔内成型和/或人工血管搭桥术;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微创及综合治疗;各种糖尿病足、难治性溃疡创面修复;各种复杂动静脉造瘘建立及维护;


       血管外科在静脉微创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治、复杂血透通路的建立维护、血管畸形的诊疗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上,在国内业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科室自成立以来,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攀升,其中在大动脉疾病的诊疗技术上,已跻身省内前列。



       2020年,血管外科被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授予“静脉疾病微创治疗培训中心”。2022年科室被浙闽静脉联盟授予“静脉疾病规范化治疗培训中心”。2023年被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遴选为国家外周血管介入建设中心。




预约挂号

↓↓↓

血管外科

Copyright © 福建省人民医院 官方网站 医院总机:0591-83258135 医院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817中路602号
闽ICP备09043133号   公网安备 35010302000129号  网站建设:一九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