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在福建省人民医院肿瘤科
有一位医生
清瘦温和,说话不急不躁
却是患者心中有力量的医生
他就是黄理明,今年医师节
因获批省级高层次人才C类人才
刚刚被医院表彰
十三年来,黄理明从一个对肿瘤治疗充满激情的年轻医学生,成长为冷静包容、善用中西医结合与人文关怀护航患者的临床“老兵”。
他说:“我们虽不能逆转晚期肿瘤的最终结局,却可以用温暖和专业,延长生命的长度、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和家属少一些遗憾。”
那个咬住他手的患者
让他更坚定“医者须有温度”
从医生涯里,黄理明最难忘的是陪伴一名结直肠癌晚期患者度过6年时光。
这名60多岁的大叔确诊时,肿瘤已转移双肺,这样的情况下中位生存期也就约两年半。最初,在黄理明团队的治疗方案下,大叔病情趋于稳定。但由于当时抗癌药物还很贵,出于经济原因,大叔曾多次中断治疗,导致病情快速进展。每每当大叔重回到医院找他时,黄理明总是想方设法制定出更经济有效的方案,稳住病情。
一次因为再度中断治疗,大叔病情发展,在诊室里甚至癫痫发作,一口咬住黄理明正在施救的手。家属因此连连道歉,但黄理明并不介意,只觉患者没事就好。多年共同对抗病魔,他和患者以及家属早已成为一个战壕里最亲密的战友。
就这样在黄理明帮助下,大叔断断续续治疗六年多。“最后一次,他回医院找我的时候,已是全身衰竭、难以挽回的状态。”黄理明惋惜又痛心,因为那时越来越多抗癌新药已开始列入医保,“如果大叔来得早一点,如果能再撑一撑,用上药,或许可以获得更长生存期”。尽管大叔最后走了,但大叔的家属依然感激他多年的努力,感谢他似亲人的关怀给予大叔对抗病魔的力量。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黄理明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医学,尤其是肿瘤医学,绝不仅是药物和手术,更是一场需要人文精神贯穿始终的陪伴。
“医学是人文学科,有时候医生简单的触诊,比针药更让患者感到安心。”黄理明说,在同济医学院上学时,我国外科界泰斗裘法祖院士就曾告诫青年医生们:诊断疾病不要太依赖先进设备,而忽略最必要的体检。用口询问病史、用双手给病人做仔细的检查,是做大夫的基本功。谨遵裘院士的话,从医以来,不论是门诊还是病房,他都十分重视查体,哪怕无需触诊,他也会握住患者的手,希望让患者心安。
“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身为肿瘤学博士
黄理明有着中西医双背景
他认为:“肿瘤治疗没有门户之见,
有效就是好医术。”
曾有福州依伯来就诊,开口就问他,“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让他一定给个答案。他耐心解释,中医是经验医学,数千年来经验累积,一定是有疗效的,只是缺少了循证医学的证据。而西医多是经过临床实验验证过的,疗效确切,但在机制不明的疾病中,往往面临无计可施的情况。因此,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有其特定的位置,不可偏颇。而对于肿瘤治疗来说,更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过程,不论中西医,只要用得好,用得正确,用的时机对,都可以用,“俗话说,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就是这个理”。
在对抗肿瘤的过程中,黄理明就擅长通过排兵布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曾有一名卵巢癌晚期患者身体底子差,直接上高强度的化疗,身体扛不住。黄理明先以中药扶正补气,配合营养支持,一周后患者体力回升,顺利接受治疗。还有很多患者在化疗后副作用剧烈,通过中药调理明显缓解,得以继续“战斗”。
在他看来,西医如“飞机大炮”,强攻有力;中医如“后勤部队”,调理为基。二者排兵布阵、相辅相成,才是现代肿瘤治疗应有的策略。
不忘初心
走好“癌症攻坚”每一步
“我是先学中医的。”黄理明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身体不好,就想着长大可以当医生,能帮助自己,帮助身边人。后来真的当上医生,就想着要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2007年,他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北京协和医学院(原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暨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始专攻肿瘤;2012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2012年工作以来,黄理明就一直处于肿瘤临床第一线,参与肿瘤诊疗、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实体瘤内科治疗等领域的研究。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成立20周年时,CSCO、CSCO青委推出了一项聚焦中国青年肿瘤医生成长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35位35岁以下优秀的青年肿瘤医生。黄理明在第一批就入选了此活动的百名候选人之列。荣誉背后,是他对科研与临床从不停歇的追求和成长。
“这十多年,自己的心态也在成长。从刚出校园,激情满满想要攻克肿瘤,到后来面对晚期肿瘤治疗困境,也曾一度消极。但当自己握着患者的手,给予温暖,通过中西医技术减轻他们痛苦、延长生命时,少了遗憾,又明白了医学的意义。”黄理明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也许正是肿瘤医生最温柔的坚守。
如今,除了依然有承担科研任务之外,黄理明还担任医院科技处副处长,致力于推动临床转化研究。“哪怕我们研究所贡献的力量微小,但聚沙成塔,新药不停涌现,技术不断突破,总有一天,会为更多患者带来曙光。”他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