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为全面提升医院科研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202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我院于9月15日隆重召开2025年医院科技大会暨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项目项目申报启动会。医院全体领导班子参会,会议由陈武进副院长主持,福建中医药大学原科技处处长洪振丰教授、中西医结合学院黄彬副教授受邀作专题报告。全院中层干部、科研骨干、新入职博士及行政管理后备人才等100余人参会,共绘科研发展蓝图。
锚定目标:
肯定成效,擘画科研新方向
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徐顺贵在致辞中系统回顾了2025年度医院国自然申报工作取得的进展:本年度我院共获批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面上项目9项、青年项目(C类)1项,涵盖医院中医肛肠、中医骨伤、中医儿科及内分泌等多个优势领域。他强调,国自然申报是推动医院学科建设、锻造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关键引擎”,医院将提前布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服务保障,同时他要求全院上下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聚焦临床科学问题,强化交叉融合创新,力争在2026年度申报中实现“量质齐升”。
专家领航:
解码趋势,赋能申报精准化
会议特邀两位资深专家作专题指导。洪振丰教授以《2026国自然申报的思考》为题,用数据精准分析了2025年中医药领域中标项目特征及研究热点,预判2026年“临床需求导向”“多学科协同攻关”“青年人才托举”三大趋势,并结合本校中标案例,提出“早谋划、强基础、抓细节、重协作”的决胜路线图。他多次提到青年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科研如航海,既要仰望星空锚定方向,更要脚踏实地打磨‘船体’。”
黄彬副教授则以《精雕细琢,水到渠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核心要素》为题,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拆解申报书撰写要点:选题需“顶天立地”“小题大做”,以临床痛点为切入点;立项依据要“讲好故事”,构建逻辑严密的“问题-假说-验证”链条;前期基础需“精准展示”,突出代表性成果与申报方向的契合度;合作网络要“借力发力”,通过双聘专家、跨学科团队实现资源整合。其生动风趣的讲解引发全场共鸣,掌声不断。
分层施策:
凝聚合力,构建科研新生态
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医院党委书记赵红佳教授全程参会,并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临床科研是解决患者疾苦的“必由之路”,也是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成长阶梯”,她多次强调科学研究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首次提出科室人才分级分层的发展思路。她指出科主任作为科室的“掌舵人”,需要结合学科特色及临床难点,凝练研究方向,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科研骨干作为科室的中流砥柱,要勇挑“主力军”重任,有前期基础上,依托双聘专家资源,通过“一对一辅导+模拟答辩”提升标书质量;青年主力军、特别是新入职的年青高层次人才要通过医院制定的“科研集训”,系统学习科研方法学,在实战中淬炼创新能力,以此固化科技创新思维,将科技创新活力融入未来的临床工作中。科室负责人要充分利用好医院引进的专家、团队资源,主动对接、精准碰撞、高位嫁接,医院将统筹全局、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持续投入,为青年人才“试错”兜底,让科研创新从“独奏”变为“交响”。
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我院的科技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未来,医院将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通过常态化培训、精细化辅导、绩效化激励等举措,全力打造“临床-科研-转化”一体化生态链,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