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麻醉起效,张虹的“四轮驱动”模式也随之启动了——她左手操控旋钮,右手持镜深入,双脚默契配合,一只脚控制注水,另一只负责拍照……一次精细的胃镜下早癌筛查就完成了。
张虹
是福建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医生
也是消化道早癌亚专科的
骨干成员
她有一双善于捕捉早期病变的眼睛
每周四在消化内镜室
一天就能发现2~3例早癌
“发现一例早癌,就是拯救一个家庭。每一次的发现,都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张虹微笑着说。
从肛肠科跨界而来
她“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其实我最初是肛肠科的,
算是个‘跨界’医生。”张虹说。
十多年前,她在基层医院肛肠科工作时,常遇到因便血就诊的患者。多数患者以为是痔疮等肛周疾病,治疗后却仍反复出血。由于基层缺乏胃肠镜设备,她只能建议患者转去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结果不少患者被确诊为肠道肿瘤,而且是中晚期。
张虹说:“那时我就想,如果我能掌握胃肠镜技术,是不是就能更早发现问题,把癌症扼杀在萌芽期,让患者少受一些苦?”
2010年,医院正好有胃肠镜进修的机会,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彼时,胃肠镜仍以诊断为主,但此后十多年技术突飞猛进,它已不仅是检查工具,更成为集诊断、治疗于一身的微创利器。技术的迭代、知识的积累,让张虹深深被这个领域吸引,最终她选择转型,成为消化科医生。
她仍清晰记得在上海培训时的一幕:带教老师操作内镜,仿佛与镜子合为一体。
“食管和肠壁那么薄,他却能像做微雕一样精准切除息肉和肿瘤,几乎不出血——那得对解剖多熟悉、对镜子的控制多细腻啊!”张虹说,从那时起,“人镜合一”就成了她努力的方向。
十余年如一日地持镜操作,她的小拇指已微微变形,但也练就了近乎本能的操控内镜的肌肉记忆。
“消化内科已进入微创时代。”张虹表示,很多过去要开腹的手术,现在一台内镜就能解决,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正是这样的技术进步,让她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做生命守护人
走在癌变之前
借助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和
超声内镜等技术
张虹已数不清为多少人发现了早癌
病房里,患者老张(化名)一见到查房的张虹,便竖起大拇指。
老张年近七旬,2016年常常腹胀的他决定做个胃镜,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轻度肠化,医生建议定期复查。之后几年,他一直在张虹这里随访。
2021年,张虹发现老张的幽门、贲门处存在小炎症,这两处是胃早癌高发的地方,于是她将老张列入高危人群来管理,建议一两年后复查。2024年,老张再次来检查,这一次张虹发现贲门附近仍有炎症伴轻微凹陷,她建议将复查间隔缩短至一年。
2025年8月底,结合病史,张虹建议老张将普通内镜检查转为筛查胃镜,在百倍放大下,她发现贲门附近有一小片肿瘤性改变,取样活检提示早癌可能性大。9月初,她为老张施行了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像削苹果一样精准剥除病变黏膜,完好保留肌层。病理结果证实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早癌范畴),若放任发展,极可能进展为浸润型癌。
因为发现得早,老张在内镜下就消灭了胃癌的“小火苗”,后续只需定期随访即可。他十分感激张虹的火眼金睛和细心。
还有一对姐妹,也对张虹感激不尽。50岁的姐姐因为消化不良就诊,提到其父亲因胃癌过世,张虹建议她可以查个胃镜,结果发现了早期胃黏膜内癌。病情及时得到处理,避免了不堪设想的后果。得知姐姐的经历,40岁出头的妹妹也前来检查,因为平日常觉得烧心,张虹为其进行胃镜下早癌筛查,果真发现一处食道早癌。因为发现在癌变之前,两个姐妹都逃过了癌症的侵袭。
细心、认真,技术好,张虹的口碑就这样传开了。找她做胃肠镜的患者,常常是一个家族、一个朋友圈互相介绍来的。
尽管每周都能发现好几例早癌,但张虹深知,这还远远不够。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发病数占全球40%,福建更是高发地区。相对于高发的消化道肿瘤,早癌的发现率明显偏低。“说明大家定期进行胃肠道筛查的意识还不足,还有很多人畏惧胃肠镜。我们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张虹说。
技术日新月异
必须不断奔跑
除了早癌筛查和ESD手术
张虹还擅长
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
内镜下治疗
以及贲门失弛缓症的POEM等手术
通过内镜下的治疗
她帮助许多患者消除了健康隐患
一名旅美华人曾因吞咽困难、进食呕吐在美国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虽然在家庭医生那里接受了抗反流手术,但术后症状反而加重,连水都难以下咽。家庭医生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但因为预约时间过长,该患者只好选择回国求医。
张虹接诊后,凭借丰富经验,迅速判断其为“贲门失弛缓症”。这是一种以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食管体部无蠕动为主要特征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人的食道连着胃部的地方有一个闸门就是贲门,贲门失弛缓症就是贲门失灵了,无法让食物进入胃部。”
为了帮助这名患者,张虹制定了内镜下微创治疗——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术中,张虹通过在食管黏膜下建立“隧道”,在内镜下穿过“隧道”将贲门的肌肉切开,再用金属夹关闭隧道口,完整保留黏膜。据介绍,这属于难度较高的精细微创手术,很考验医生的技术。
术后重获“干饭自由”的患者十分开心,还特别买来一大堆零食,一定要和消化科全体医护人员分享。
“每当用内镜帮助到患者,避免大开刀、解决老毛病,都很有成就感。”张虹说,这就是她的小骄傲。而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对老夫妇。其中老爷爷做过肺癌手术,她在内镜下发现了食道早癌,并在内镜下治疗,无须开胸大手术,这让老奶奶特别感激。为此每次复查,老太太都会递来一张小纸条,写满了……而且每次走出诊室,老太太都会鞠躬。“那一刻真的觉得,一切的辛苦付出,都超值。”
张虹说,内镜技术依然在日新月异进步着,所以她不敢停下脚步,只能大量阅读专业图谱、掌握病理知识、订阅期刊,而且每年都一定要空出一段时间去进修培训,她希望不断精进技艺,为更多患者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