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为进一步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我院与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经济广播携手,共同打造全新健康科普访谈节目《健康码上行》。该栏目旨在以专业医疗视角结合通俗传播形式,将实用健康知识送到市民身边,成为大家下班路上的 “健康伙伴搭子”。栏目每周二 17:30-18:30 在福建经济广播准时开播,同时可通过海博 TV 平台观看相关内容,方便大家随时随地获取健康秘笈。
我们是您下班路上的健康伙伴搭子
首期节目嘉宾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口腔科
主任医师林耿冰
点上图看回放
收获更多健康秘笈
口腔问题 不只是“牙”的事
许多人认为牙疼、牙龈出血只是小毛病,但林耿冰主任开门见山点名核心——口腔是全身健康的“风向标”。
“牙周炎释放的炎症因子会通过血液影响全身,”林医生解释,“它与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常常互为因果,口腔里的细菌甚至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一观点刷新了许多听众对口腔健康的认知,让大家意识到,呵护口腔,就是为全身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减糖控体重 护牙有妙招
关于“糖”,林主任现场用“细菌的养料”作比喻,澄清了糖并非直接蛀牙,而是为细菌产酸腐蚀牙齿提供“弹药”。他建议,关键在于控制吃糖的频率和清洁的时效,比如把吃甜食的时间尽量安排在正餐后;少吃特别黏牙的食物,像奶糖、软糖;要避免让孩子含着糖慢慢吃;吃完及时漱口,晚上坚持用含氟牙膏认真刷牙。
而对于“控体重与口腔健康的关系”,林主任则从“共同的致病因素、减重食普中的高纤维食物、肥胖是一种全身性炎症”等多个角度切入,解释了控制体重与空腔健康的深层联系。能够良好管理体重的人,其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对口腔的双重保护。
聚焦“埋伏智齿” 不疼≠安全
作为微创拔牙领域的专家,林主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重点剖析了“埋伏智齿”这个常见又易被忽视的问题。
“智齿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林医生提醒,即使不痛不肿,埋伏智齿也可能悄悄顶坏邻牙、滋生细菌,甚至形成囊肿。他详细列出了需要拔除智齿的几种情况(如反复发炎、影响邻牙、清洁困难等),并打破了“拔牙很可怕”的固有印象,介绍了现代微创拔牙技术如何通过精准、轻柔的操作,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恐惧。
互动答疑,解决您的困惑
在直播互动环节,听众们提问踊跃,林主任现场一一解惑:
拔智齿会“伤到神经“么?
下颌智齿的牙根有时离神经很近,但并不是说一定会伤到。医生在拔牙前会让您拍片子,必要时做CT,提前判断牙根和神经的距离。如果位置危险,会采用更精细的微创方式,甚至分段拔除,尽量保护神经。总结一句话:拔智齿有风险,但不是必然。正规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会把风险降到最低。
拔智齿一定要做CT么?
答案是不一定。一般的简单拔牙,用一张全景片就足够,医生能看清牙齿情况,安全拔除。但如果是埋伏智齿、位置复杂、靠近神经的牙齿,CT就很重要,它能提供三维影像,让医生更精准、更安全。听医生建议,科学检查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服用抗凝药能否拔牙?
正在服用抗凝药患者拔牙前必须规范评估。抗凝药会增加出血风险,不能自己贸然停药,也不能随便拔。正确的做法是:提前把用药情况告诉医生,必要时请口腔科医生和心血管内科医生一起会诊,制定安全方案。总结一句话:抗凝药患者不是不能拔牙,而是必须科学评估,在专业团队保障下安全拔牙。
林主任反复强调“科学评估、及时处理、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的重要性。
节目尾声,林耿冰主任送上了三点核心叮嘱:坚持正确刷牙、注意饮食习惯、定期口腔检查。这三件小事,正是守护我们一生口腔健康的关键。
健康生活从一口好牙开始
1.清洁习惯:每日用含氟牙膏刷牙两次,用牙线清除牙齿邻面的牙菌斑,餐后漱口、1小时后刷牙。
2.饮食管理:严格限制游离糖摄入的总量、频率,以降低酸性食物腐蚀牙釉质的概率。合理膳食,规律饮食。用白水替代饮料。
3.定期检查:每6个月至1年进行一次专业的口腔检查,监测口腔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