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心。对于饮食健康,人们更加关注“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还应该关注一种疾病——肌少症。
肌少症,顾名思义,就是肌肉量减少的意思,老年人属于该类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量会逐渐被其他身体组织所替代,肌肉力量也会随之减少,并增加了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虽然俗语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请正确解读这个“瘦”,指的是“脂肪”的减少,而不是“肌肉”的减少。
老年人要预防肌少症的发生,除了要坚持适量的运动外,还要保持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尤其是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摄入量。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怎么吃肉更健康。
肉类包括鱼类、禽类、畜类等。它们都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能够提供给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所以建议大家各种肉类都要进食,不要偏食挑食。
那么,我们具体要怎么吃呢,请大家掌握以下几点:
1、 吃肉要吃“鲜”
不管是什么食物,新鲜、卫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肉也是一样的。在购买肉类时要挑新鲜的,适量购买,不要买太多存放在冰箱里。建议吃多少,买多少,做到不浪费。
2、 少吃红肉,常吃白肉;
少吃肥肉、多吃瘦肉
猪、羊、牛等畜类多属于红肉,美国抗癌协会依据相关研究结果曾指出吃过多的红肉会增加患癌的风险。同时,红肉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过量食用会增加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而鸡、鸭等禽类及鱼类属于白肉,相对红肉而言,患癌风险更低,同时脂肪含量更少、尤其是鱼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控制血脂,对心脑血管等疾病更有帮助。
但是对于缺铁性贫血或其他铁缺乏的病人,请多吃红肉,比较红肉当中的铁含量还是比较丰富,且易吸收的。
肥肉和瘦肉的问题,众所周知肥肉脂肪含量高于瘦肉,对心脑血管有影响,也就不一一展开讨论了。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荐每周吃鱼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类280~350克,平均每天摄入鱼、禽、蛋和瘦肉总量120~200克。
3、尽可能不吃腌制肉类、
加工肉类及其制品
世卫组织早已经将加工肉列为一级致癌物,建议最好不吃。
加工肉中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可能会产生微量致癌物亚硝胺,增加癌症风险;而且一些加工肉制品中还可能添加了防腐剂、增色剂等,会加大肝脏、肾脏负担,多吃易损害肝肾功能。
实在喜欢吃要尽可能少吃,而且要先在开水中煮一下,减少盐分等,然后再搭配新鲜蔬菜进行烹饪。
4、采取合理的烹饪方式
油炸、煎、烤等高温烹调方式容易产生杂环胺、苯并芘、丙烯酰胺等有害物,对健康有碍。建议采用清炒、蒸煮、水炖等方式更健康,又不容易降低肉类的营养价值。
考虑到老年人咀嚼功能的减退,消化功能欠佳,更推荐炖肉,小火慢炖,注意不建议超过2小时,避免破坏营养物质。
5、科学搭配,健康加倍
可选择魔芋、笋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膳食纤维能辅助抑制脂肪吸收,吸附脂肪并排出体外;还能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帮助控制食量。
或者可以选香菇、鸡腿菇等菌菇类,含有菌固醇(能让胆固醇异化,减少胆固醇的吸收;而菌类里的蛋白质不够完整,缺乏某些氨基酸,与肉炖在一起,不仅味道好,还能起到氨基酸互补的效果,也说明了荤素搭配的重要性。
最后,有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是否肌肉量不足或减少的,建议就诊福建省人民医院营养科进行相关检测。
专家介绍
梁艳彬 ,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国家注册营养师 。社会任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临床营养学组成员,中国营养学会第一批基层妇幼营养志愿导师,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食疗分会理事,福建省临床营养质控委员会青委会委员,周国英名老中医工作室成员,中国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州老年大学《时令药膳》、福建省老年大学《中医食疗学》授课老师。
擅长:糖尿病、肥胖、肿瘤、各种手术前后、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的营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孕产妇、婴幼儿、学龄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营养与药膳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