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近期,我院神经外科朱美副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一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实施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标志着我院的神经介入技术水平取得新的突破。
近日52岁周阿姨因反复头晕20余年加重1月就住心内科,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入院经磁共振、CTA检查后发现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样凸起,神经外科朱美副主任医师会诊后,考虑患者动脉瘤诊断明确,可行介入微创治疗动脉瘤。该患者颅内动脉瘤瘤颈宽0.8cm,瘤体1.2cm*1.0cm,传统介入栓塞弹簧圈的治疗方案可能存在术后复发率高、手术风险大的问题,故采用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治疗该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壁先天缺陷和血管腔内压力增高,在血流不断冲击下,血管壁出现囊性隆起,因形似肿瘤,故称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病死率高。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以下几种:①先天性因素;②动脉硬化;③感染;④创伤。此外一些如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等也可伴发动脉瘤。
颅内动脉的治疗方案:开颅夹闭术、弹簧圈栓塞术、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开颅夹闭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治疗动脉瘤
对于大型动脉瘤,传统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术后可能加重动脉瘤的占位效应,而且远期复发率高。
使用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治疗动脉瘤的新理念,解决了传统介入疗法难以处理的动脉瘤治疗难题,将动脉瘤介入治疗理念从瘤内栓塞转变为血管重建,相比较弹簧圈瘤内栓塞治疗,手术时器械不需要进入瘤腔内,操作更简便,手术风险降低,更安全,术后因为该装置的血流导向作用,改变了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使得瘤内血栓形成,最终实现动脉瘤的闭塞,尤其适合比较复杂、难治性动脉瘤、用常规栓塞方式困难的病例。
为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经术前充分双抗,神经外科朱美副主任神经介入团队为该患者成功实施了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
手术全麻下进行,过程顺利,造影即刻见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明显,分支血管完整,术后患者无任何不适感,3天即出院。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尽管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操作难度系数也较大,对术者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高超的血管内操作技能。此项技术在我院的成功应用,代表了我院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紧跟国内领先水平,将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专家介绍
朱美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负责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第一届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分会神经及耳鼻喉科学组委员。
专业特长: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十余年,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等脑血管疾病、三叉神经痛的微创介入诊疗,以及慢性硬膜下血肿等颅脑损伤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