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夏至已至,这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阳气最为鼎盛的日子,古人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从中医经典的角度看,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天地阴阳转换的重要节点。那么如何顺应夏至时节的特点,运用中医智慧来养生防病?接下来我们带着您一同探寻。
【节气特点:阳极阴生,湿热交蒸】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开篇即强调:“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夏至正是“夏三月”的中间点,此时阳气达到一年中的顶点(阳极),同时,阴气开始悄然萌生(阴生)。这个阴阳转换的过程非常微妙。
同时,夏至后进入盛夏,暑热夹湿成为主要的气候特点。暑湿之邪容易侵犯人体,导致气机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因此,夏至养生的核心在于:既要顺应阳气的盛大,注意保护、利用好这份能量(养阳),又要关注初生之阴的脆弱,避免过度耗散(护阴),同时要特别注意防范暑湿之邪。
【饮食建议:清补为主,健脾祛湿】
饮食是夏至养生的重要环节,应遵循“清、淡、利湿、护脾”的原则:
1.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多吃当季瓜果蔬菜:西瓜(天然白虎汤,清热力强,但虚寒者慎)、冬瓜(利湿佳品)、丝瓜、黄瓜、苦瓜(清心火)、番茄、绿豆(煮汤或粥)等。
《本草纲目》载绿豆:“解暑热,益气,除烦渴……利小便。” 荷叶、薄荷、金银花(泡茶)也是不错的选择。
酸梅汤、乌梅饮:生津止渴,开胃消食。
2.健脾利湿,醒脾开胃:
《黄帝内经》言:“脾主长夏”。湿邪易困脾,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乏力。宜食:赤小豆、薏苡仁(炒用更佳)、扁豆、山药、莲子、芡实(可煮粥)。
适当吃些辛香之品:生姜(温胃散寒止呕,“冬吃萝卜夏吃姜”)、紫苏(解鱼蟹毒兼化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能醒脾化湿,促进食欲。
粥类:绿豆粥、荷叶粥、薏米粥、小米粥,易消化,补充水分。
3.避免伤阳耗阴:
忌过度贪凉:冰镇饮料、大量生冷瓜果(尤其空腹)会损伤脾阳,导致寒湿内停,引发腹痛、腹泻。
忌肥甘厚腻:烧烤、油炸、过甜食物加重脾胃负担,助生湿热。
慎食苦寒:过度依赖苦寒清热药(如黄连、黄芩)可能伤及脾胃阳气。
【疾病预防:重点防范“暑湿”相关病症】
夏至后急诊常见病多与暑湿相关,需重点预防:
1. 中暑(阳暑、阴暑):
阳暑:高温下暴晒或劳作,突发高热、大汗、口渴、头晕甚至神昏。《金匮要略》有“中暍”(中暑)的记载。预防: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充水分(淡盐水或电解质水),戴遮阳帽,备清凉油、藿香正气水、仁丹等解暑药。
阴暑:因贪凉(空调过冷、睡地板、猛吹风扇、汗出当风)导致寒湿束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困重、腹痛吐泻。预防: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左右),避免风口直吹,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物,不睡冰冷地面,夜间腹部盖薄被。
2.急性胃肠炎:
暑湿困脾,或饮食不洁(生冷、变质食物)易致呕吐、腹泻、腹痛、发热。预防:注意饮食卫生,食物煮熟煮透,生熟分开;不过食生冷;注意手卫生。
3. 心脑血管疾病诱发或加重:
暑热耗气伤津,血液粘稠度可能增加,加之出汗过多,易诱发心绞痛、脑卒中等。预防:保证充足水分(少量多次),避免剧烈运动,保证休息,控制好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保持情绪稳定。
4. 皮肤问题:
湿热环境易致痱子、湿疹、癣症、日光性皮炎等。预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透气吸汗衣物,避免长时间暴晒,必要时使用防晒霜。
【中医养生之道:起居有常,调摄情志】
1. 起居调养:夜卧早起,睡好“子午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指导夏三月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顺应昼长夜短,可稍晚睡(但不超过11点),早起(5-6点),利用清晨凉爽时段活动。
“子午觉”至关重要:
午睡:夏至后提倡小憩(11点-13点,心经当令),哪怕闭目养神15~30分钟,能有效养心阴、缓解疲劳,预防“午倦”。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子时觉:保证晚上11点前入睡(胆经、肝经排毒修复),是养护初生阴气的关键。
2. 运动养生:适度舒缓,避暑择时
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避免烈日暴晒。运动宜舒缓,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游泳(注意安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疲劳为度。《千金要方》 强调养生需“常欲小劳”,但忌“强力举重”“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津。
3. 情志调摄:静心养神,戒躁戒怒
夏气通于心,暑热易扰心神,使人烦躁易怒。《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说:“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要主动调适情绪,保持心情平和、豁达。
多接触自然(清晨或傍晚),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静坐冥想等有助于宁心安神。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4. 穴位保健:简便易行
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缓解胸闷、心悸、恶心。
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增强抵抗力。
轻叩/按揉百会(头顶正中):升提阳气,醒脑开窍(适合晨起)。
温水泡脚:引火下行,促进睡眠(可加少许艾叶、生姜)。
夏至养生,贵在顺应“阳极阴生”的天时。核心在于:清暑热、祛湿邪、健脾胃、护心阳、养初阴、慎贪凉。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起居、适度的运动、平和的情志,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夏季常见病,安然度过盛夏,为秋冬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夏至养得好,三伏疾病少
祝愿大家都能在这个阳气最盛的时节,
调养得当,身心康泰!
专家简介
吴晖,福建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大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现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危重症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等。
吴晖同志扎根急诊一线近30年,以中西医结合诊疗为特色,擅长心肺脑复苏、心血管急症、中毒救治等急危重症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水平。他带领团队创新“针刺+中药汤剂”治疗外感热病、“中药直肠滴入”缓解急性腹痛等特色疗法,将中医辨证施治与现代急救体系深度融合,连续三年助力科室荣登复旦版华东地区专科声誉排行榜 。参与制定《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登革热》等多个行业规范。
门诊时间:名医苑,每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预约挂号:吴晖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